干部“能上能下”是激发队伍活力的关键抓手。深入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摒弃“重选拔轻管理”“重使用轻调整”的传统思维,从“思想破冰、精准识人、闭环管理”三维发力,破解干部“上易下难”堵点,构建起“优进劣退”的常态化干部管理新格局,让干部队伍“动起来”“活起来”。
一、思想破冰为先,破除“下”的认知壁垒
“官本位”思想是阻碍干部“能下”的首要症结。坚持把思想引领贯穿始终,以“全员覆盖学、分层分类讲、典型案例析”的模式,推动《规定》精神入脑入心。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将《规定》学习作为“必修课”,带头研讨交流;组织部门牵头开展专题培训班3期,覆盖各级干部800余人次,通过政策解读、现场答疑等方式,明确“下”的情形、程序和后续管理措施;选取干部调整典型案例,编印《干部“能上能下”案例汇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干部深刻认识“下”是组织管理的必要手段,更是激励成长的重要途径,从“怕下”“拒下”转变为“愿下”“服下”。
二、精准识人为要,筑牢“调”的科学支撑
干部调整,精准识人为基。打破“单一考核”局限,构建“立体扫描”识别体系,让干部优劣“看得见、评得准”。在考核维度上,整合高质量发展“硬指标”与群众评价“软口碑”,将政绩考核、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6类23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清单”双台账,既记录干部失职失责情况,也标注担当作为实绩。在考察方式上,创新“一线察访+蹲点跟踪”模式,组建5个专项考察组,深入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战场,近距离观察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对发改、住建等专业领域岗位干部,实行“专业测试+同行评议”,精准评估专业能力与岗位匹配度。
为避免“一时印象”误判,建立干部表现“动态档案”,每月收集各部门反馈信息,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研判,结合年度考核形成“一贯表现”评价报告,彻底改变“年终算总账”的片面评价模式。截至目前,已为320余名乡科级干部建立动态档案,为精准调整提供了坚实依据。
三、闭环管理为纲,激活“干”的内生动力
坚持“调”“管”“育”并重,构建“调整—管理—提升—使用”闭环体系,让“下”的干部有出路,“上”的干部有压力。在调整环节,实行“一人一策”差异化处置:对能力不足但态度端正的,如2名乡镇领导干部,转任职级后安排到项目攻坚专班历练;对责任缺失、作风漂浮的3名干部,坚决免职并进行诫勉谈话,明确整改要求。
在后续管理上,建立“下”的干部跟踪培养机制,由组织部门牵头制定帮扶计划,通过专题培训、导师帮带等方式提升能力,每半年开展一次复评,对表现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库。同时,畅通“上”的通道,将一线实绩作为选拔核心标准,今年以来,从乡村振兴等一线提拔重用优秀干部15名,职级晋升向实绩突出者倾斜23人次。
如今,“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愈发鲜明,干部队伍担当作为氛围日益浓厚,在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主战场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郭永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