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绝非“输血式”短期帮扶的权宜之计,而是需以“造血式”长效赋能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黑龙江省集贤县青山村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跳出“就事论事”的工作惯性,以“建强组织、服务民生、激活产业”为三维抓手,将驻村干部的“外力”精准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力”。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当前部分村庄面临的治理虚化、民生保障滞后、产业发展疲软等现实难题,更探索出“驻村干部扎根筑基、基层组织聚力领航、村民主体主动参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其蕴含的治理逻辑与实践价值,为新时代驻村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山样本”。
一、党建引领:从“组织覆盖”到“治理赋能”,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
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但“有组织架构”不等于“有治理效能”,“有党员数量”不等于“有先锋力量”。青山村工作队的核心突破,在于推动党建工作从“制度文本”走向“实践落地”,让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人心、驱动发展的“核心枢纽”。摒弃“三会一课”“读文件、念报告”的形式主义,紧扣青山村发展实际设计学习议题——围绕“脱贫户稳增收路径”“农田排水系统改造”开展专题研讨,驻村干部讲党课时融入“爱民酒厂升级”“石桥应急修缮”等鲜活案例,让政策理论与村民生产生活“同频共振”,既避免了党建工作与实际脱节,又让党员群众在讨论中明确发展方向。搭建“老党员传帮带、年轻党员联群众”的实践载体,将“党员义务”具象化为“民生服务”:老党员带领年轻党员走访独居老人、排查住房安全隐患,党员志愿者组队帮农户抢收粮食、清理灌溉沟渠。这种“理论+实践”的党建模式,推动村级党组织从“被动运转”转向“主动作为”,更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当党员带头攻坚环境整治,当党组织牵头协调石桥修缮资金,村民自然主动跟进、共同发力。实践印证基层党建的“高度”,不在于制度条文的完善程度,而在于能否转化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治理效能;党组织的“威信”,不在于口号的响亮程度,而在于能否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主心骨”。
二、民生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书写驻村工作“为民答卷”
驻村工作的“温度”,取决于对群众需求的“敏感度”与“响应力”。青山村工作队打破“群众找上门再解决”的被动格局,以“提前预判、精准对接”的思路,把实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之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动态更新的“一户一档”民情台账,变“静态信息登记”为“动态需求清单”:通过320户次入户走访、112人次电话回访,精准掌握脱贫户住房保暖需求、独居老人日常照料难题、农户秋收运输困境,为后续精准服务奠定基础,避免了“大水漫灌”式服务的低效问题。推出“政策明白袋”精准服务载体,兼顾“政策传递”与“实际需求”:袋内不仅装入医保报销流程、低保申请条件等“一纸清”政策材料,还结合秋收农时配套防滑手套、吸水毛巾等劳保用品,以“政策+物资”的组合拳,让惠民服务既“走心”又“实用”;针对老年群体认知特点,设计图文并茂的“政策明白纸”,有效解决老年人“看不清、读不懂”的问题,彰显对特殊群体需求的细致考量。实现民生难题“前瞻性破解”,变“事后应对”为“事前谋划”:秋收前完成2600米田间边沟勘测,形成排水系统改造方案,为来年春灌保苗、汛期排涝提前布局,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被动;石桥塌陷后3天内完成应急加固,确保农用车直达田间,经测算单户年均节省搬运成本300元,切实减轻农户负担。这种“预判需求、快速响应”的工作作风,本质是驻村干部“身份认同”的转变——不做“过客”,而是以“青山人”的身份扎根基层,把村民的“小事”当作“大事”,把群众的“期盼”当作“目标”。正是这种“共情式”服务,让驻村工作赢得了民心、凝聚了民力。
三、产业发展:从“短期输血”到“长效造血”,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引擎”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没有可持续的产业,乡村振兴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青山村工作队跳出“盲目跟风上项目、重投入轻实效”的误区,紧扣“立足村情、精准发力、品牌化发展”的思路,推动村集体产业“爱民酒厂”从“小打小闹”走向“提质增效”,为“弱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聚焦“产业链全链条升级”,变“简单扶持”为“系统培育”:邀请专业团队设计3套酒品包装,融入青山村生态风光、民俗文化元素,让“乡土酒”兼具“文化味”与“辨识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录制“探秘爱民酒厂”宣传视频,讲述传统酿造的“匠心故事”,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对接商超、餐饮企业,探索“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消费帮扶+文旅伴手礼”的多元销售模式,拓宽市场渠道,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这套“包装升级+品牌塑造+渠道拓展”的组合拳,成效显著:不仅让爱民酒厂“卖得出”,更实现“卖得好、卖得远”,村集体年收入稳步增长,村民通过务工、分红实现增收,形成“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得实惠”的双赢格局。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当村民看到家门口的酒厂越办越红火,当年轻村民主动放弃外出务工、回村参与酒厂运营,乡村便有了“人气”,发展便有了“底气”。这充分说明,驻村工作队的产业帮扶,关键不是“送产业”,而是“育产业”——培育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培育村民参与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驻村工作队撤队不撤效”,让产业成为乡村长期发展的“核心引擎”。
青山村驻村工作队的实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驻村工作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全国驻村工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其一,驻村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扎根奉献”。驻村干部唯有沉下心、俯下身,真正融入乡村、贴近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其二,帮扶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赋能”。既要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激活“组织战斗力”,又要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唤醒“主体意识”,让乡村从“要我振兴”转变为“我要振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其三,振兴不是“短期见效”,而是“长效发展”。驻村工作既要聚焦当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更要着眼长远,为乡村培育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确保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从集贤县到全国,无数像青山村这样的村庄,正因为有驻村干部的“钉钉子”精神,实现了从“落后滞后”到“奋进赶超”的蜕变。青山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驻村干部与村民并肩奋斗的身影里,藏在党组织引领下的团结协作里,藏在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的务实举措里。未来,只要持续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民生为本聚民心、产业为基促发展”的思路,必将推动更多乡村实现“党组织更强、村庄更美、产业更旺、村民更富”的目标,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集贤县委组织部 李泽源 青山村驻村工作队 甄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