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11月1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金盾—2025”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活动相关情况。青岛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管成密,青岛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君博,青岛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指挥通信与应急处处长李卫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部署了新时代强军事业的总体要求与实施路径,国防动员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深化实施的重要一年。“十四五”以来,青岛国防动员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强军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贴职能任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组织指挥体系全面加强。完成了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指挥协调更加高效顺畅,持续深化胶东经济圈国防动员深度融合,推进胶东经济圈国防动员一体化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
二是防护工程体系提质增量。人防工程总量持续增长,对早期人防工程实施分类管理,其中三类工程退出人防工程序列,进一步释放早期工程开发利用潜能,平战结合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战备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覆盖全域、手段多样的警报报知网络,通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要目标防护研究和措施得到加强,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援战保战能力得到新提升。
四是人防训练演练深入开展。常态化组织开展应急拉动演练、专业队伍训练和跨区域协同训练,应急应战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年全省国动办系统通信职业技能竞赛中,我市选派的5名参赛队员全部获得一等奖,充分彰显了我市国防动员系统专业技术的过硬实力。
青岛市从1998年起,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警报试鸣日,和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这是因为1897年的11月14日,德国军队在胶州湾登陆,武装侵占了青岛,开启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选择这一天试鸣防空警报,一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醒全体市民居安思危、铭记历史,充分认识当前国家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使“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意识深入人心,凝聚起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社会共识。二是提升公众应急能力,使广大市民熟悉掌握防空警报和灾情警报信号的区别及正确的应对行动,关注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提高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的防护能力,共同筑牢城市安全的人民防线。三是检验警报系统性能,通过实际鸣放,全面检验我市防空警报网络布局的合理性、设备设施的可靠性、控制系统的精准性,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战备状态,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响、传得远、覆盖广”,国防动员事关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危,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青岛是北方重要军港、国家一类重点防空城市,是国家战略体系的关键支点城市,集沿海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高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等核心功能于一体,其独特的战略区位赋予了防空警报试鸣工作重要的社会价值。组织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是法律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也是和平环境下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举措。通过警报试鸣,既检验了国防动员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和应急避险能力,为青岛在现代化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也是青岛坚决贯彻强国强军战略的现实体现。
防空警报信号由国家统一规定,按发放时机分为预先警报信号、空袭警报信号和解除警报信号,平时试鸣防空警报信号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实施,战时发放防空警报信号,由当地负责防空袭作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决定。灾情警报信号由省政府统一规定,其发布时机和具体内容根据我省相关规定执行,以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气象灾害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预先警报信号,是在有空袭预兆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战时根据需要可循环发放。预先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有力、平缓,间隔时间较长。它告知市民,敌人可能对我进行空袭,要提前做好防空准备。听到预先警报信号后,在室内的人员,应当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燃气、熄灭炉火,携带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疏散地域隐蔽。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应当听从有关部门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隐蔽,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熄灭灯火。
空袭警报信号,是在空袭征候明显,将要展开攻击或已开始攻击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空袭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急促,鸣停时间相同。它告知市民,空袭已经临近或已经开始,市民应迅速进入人防工程或疏散地域隐蔽。情况紧急无法进入防空工程或疏散地域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在室内的市民,可在楼房底层走廊或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等处藏身,或靠墙角桌下床下卧倒。要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在公共场所的人员,不要慌张拥挤,要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隐蔽,也可利用地形分散隐蔽,不要在高压线、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处停留。在空旷地带的人员,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大树下隐蔽,迅速卧倒,脸向下、双手置于胸前,在空袭中,尽力使头和胸部离开地面。
解除警报信号,是在空袭危险消除或战情缓和时发放,鸣放方式是:连续鸣3分钟。解除警报信号的特点是声音低沉、缓慢、连续鸣放,没有间隔。它告知市民,空袭情况已解除,可以按照防空袭预案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市民应配合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开展消除空袭后果工作,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清理废墟等。警报解除后,市民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解除警报后的注意事项,关注空袭城市破坏情况等通报,以便做好再次防空袭行动的准备。
灾情警报信号,是在重大自然灾害或有毒、有害物质等灾害即将来临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15秒停10秒,再鸣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计时2分钟。该警报的特点是声音低沉、短促,间隔时间相同。它告知市民,重大自然灾害或有毒、有害物质即将来临,要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应对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
青岛市定于11月14日上午10时至10时20分,在全市范围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本次警报试鸣涉及单位多、参与面广、标准要求高,组织实施较为复杂。为确保今年试鸣工作顺利开展,重点推进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统一指挥,实现高效协同联动。本次试鸣演习由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指挥部统一领导,市国动办协同各区(市)国动办按实战化要求组织实施。全市宣传、公安、教育、民政、卫健等40余个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系统开展演习行动保障,确保指挥顺畅、响应迅速。
二是全面检修设施,确保系统稳定可靠。今年,组织开展了两轮全市范围内的警报设备设施巡检,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导整改,确保鸣响效果。组织全市警报管理人员,开展警报分级控制专项培训,全面完成警报系统的检测与维护。为消除警报覆盖盲区,建成了全市范围的应急广播发布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国防动员信息发布渠道,提升了警报覆盖的精准性。
三是广泛宣传告知,保障社会秩序平稳。利用广播、电视、短信、新媒体、地铁等多种载体,多渠道发布全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公告,广泛告知市民警报试鸣的时间、范围与形式。试鸣期间,青岛电视台、应急广播将同步鸣放警报信号,请广大市民注意收听收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次防空警报试鸣是一次例行演练,非紧急情况发布。警报试鸣期间,全市一切活动照常进行。希望广大市民听到警报信号后,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必惊慌。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李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