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纽带”。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艰巨任务,困难与挑战既是淬炼干部能力的“熔炉”,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置于突出位置,为基层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破题解难、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唯有以思想为魂、以认识为基、以实干为要、以不屈为骨,方能在困难中砥砺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将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城乡巷陌的生动实践。
一、思想铸魂:以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攻坚克难的信仰之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干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定力与方向,根本上源于理论武装的深度。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求基层干部必须把强化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在学深悟透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当前部分干部存在的“本领恐慌”“路径依赖”等问题,本质上是思想僵化、理论脱节的表现。基层干部需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把“实体经济为本、科技创新为魂”的发展逻辑转化为培育特色产业的具体方案,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分解为乡村振兴的行动清单,让思想伟力成为破解土地流转、矛盾调解、产业升级等难题的“金钥匙”。
二、认识破冰:以政治站位校准航向,深化基层实践的价值自觉
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部分基层干部存在“躺平心态”“畏难情绪”,根源在于对基层工作的时代价值认识不清。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这一定位深刻揭示了基层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基层干部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细胞工程”,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为共同富裕大厦“添砖加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破解发展瓶颈不是“短期任务”,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在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疫情防控等“硬骨头”面前保持战略定力,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复杂要求中找到最优解。
三、实干立身:以担当作为破解难题,锻造基层治理的过硬本领
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任务书”变成“成绩单”。当前基层存在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本质上是背离了“实干为要”的工作导向。基层干部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把全会部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成果。“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落实全会精神,基层干部需聚焦三个维度:一是在产业发展上“硬碰硬”,像万荣县那样扭住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二是在基层治理上“实打实”,深化网格化管理,用“枫桥经验”化解矛盾于萌芽;三是在民生服务上“心贴心”,紧盯“一老一小”、就业增收等需求,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唯有如此,才能让“实干快干认真干”成为基层干部的鲜明标识。
四、不屈为骨:以斗争精神直面挑战,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品格
不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基层工作直面矛盾最集中、困难最突出的“一线战场”,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屈意志,就难以突破“钱、地、人、技”等要素制约。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对基层干部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干部锤炼不屈品格,需要三种境界:一是“事不避难”的勇气,面对信访积案、灾害防治等“烫手山芋”,敢于接招、善于拆招;二是“久久为功”的定力,像培育特色产业那样,忍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寂寞;三是“自我革命”的魄力,在工作失误中总结教训,在群众批评中改进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啃硬骨头”中练就“宽肩膀”,在“涉险滩”中锻造“铁脊梁”。
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唯有以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政治站位校准方向、以担当作为破解难题、以斗争精神砥砺品格,才能在困难中汲取智慧、在挑战中增长才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贡献一线力量。(李国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