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至22日,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前往九江,就《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的实施情况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矿山、化工企业、圩堤等地,实地考察矮围整治、矿山与湖岸线生态修复、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等重点工作。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强调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等关键领域,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支持“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履行职责。
此次调研不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给基层治理给予有益指导。当下,公众环保意识觉醒,乡村生态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生态资源不仅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成为乡村发展的“绿色资本”,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观的旅游收入,更蕴含在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新兴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绿水青山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在江西靖安中源乡,凭借90%森林覆盖率与宜人气候,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大批游客,激活了乡村经济,这正是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的生动实践。
乡镇人大代表作为基层治理关键力量,当以“摸清家底”为突破口,助力当地精准掌握生态资源数据,实现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开发。既要像靖安中源乡那样,系统梳理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建立动态监测库,紧盯乱砍滥伐、水体污染等问题;也要学习德兴张村乡盒马村示范区的监管经验,深入企业一线,严查环保设施运行与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料处理环节。因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成本将数倍于前期保护投入,唯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守住乡村发展的生命线。
摸清家底更要善用监督。人大监督的本质,是通过制度约束保障公共利益。广昌旴江林场在人大监督下发展林下经济,瑞安曹村镇经“五水共治”后,创新“水稻+小龙虾”轮作模式,还带动农文旅融合,皆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范本。乡镇人大代表应遵循问题反馈与督办机制,督促政府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倒逼企业升级环保技术,让生态治理落到实处。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当生态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短视发展路径,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乡村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绘就,乡镇人大代表唯有扛起使命,以精准的生态摸排筑牢根基,用硬核监督护航发展,方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文/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