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苏讯(陈云 竺泠汐 陈龙怡)清晨的阳光穿透玻璃,洒进满溢艺术气息的备课教室。在这里,黄美华老师正带领一群满怀热忱的音乐教师,开启一场关于音乐与教育的深度对话 —— 当教育哲学与艺术碰撞,每一节音乐课都化作滋养生命的珍贵礼物。

从 “音乐” 到 “艺术”:教育理念的美丽蜕变
“我们的课程标准,正经历着从‘音乐’到‘艺术’的美丽蜕变。” 黄老师的声音柔和却充满力量,“这绝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教育理念的全新升华。”
过去的音乐课堂,多聚焦于技能传授与实践训练;而新课标如同推开一扇新窗,让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清风,徐徐吹进课堂。
“当我们不再将音乐视作单一技艺,而是当作滋养生命的养分,音乐课便成了通往广阔艺术世界的桥梁。” 黄老师眼中闪烁着对教育的热爱,“让每个孩子在综合音乐通识课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
事实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音乐四大核心素养,虽看似新鲜概念,却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 “音乐性”“实践性”“人文性” 一脉相承。其深层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扎根于 “育人” 的审美教育哲学观,同时融合了实践主义哲学、文化主义哲学的核心内涵。其中,“文化理解” 素养更是强调通过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读懂不同文化语境下音乐艺术的人文底蕴。

唱游时光:让童年与音乐共舞
“唱游” 二字,藏着教育的智慧与温情。它是动态的课堂形态,是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更是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载体 —— 让孩子在 “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才是音乐课堂本该有的模样。
活动中,黄老师带领老师们重温唱游教学的发展变迁,引导大家结合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学期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当下唱游教学的现状。她始终强调:“只有真正读懂唱游的精髓,才能在课堂上为孩子种下‘美’的种子,静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材变奏曲:在传承中谱写新章
教研活动的最后环节,黄老师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引领老师们赏析教材的 “变奏曲”。她指出:“教材的形式在变,但美的本质永远不变;教学的方法在变,但教育的初心始终如一。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敏锐捕捉变化中的延续性、整合性与进阶性 —— 就像音乐中的主题与变奏,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为了让老师们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与文化内涵,黄老师现场带领大家体验蒙古民歌的独特韵味。当《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歌声在教室中回荡,老师们仿佛置身辽阔草原,听见远古的文化呼唤。在黄老师的细致引导下,大家亲身发掘出歌曲核心三音列的精妙,那一刻,音乐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每个人心中能读懂的文化语言。
尾声:让每个音符都绽放光芒

不知不觉间,这场充满干货的教研活动走向尾声,但老师们依旧沉浸在学习的热情中 —— 认真记录要点、积极交流想法,教育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耀。
正如黄老师所倡导的:音乐教育从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触摸生命、温暖心灵的过程。我们期待,让每一个音符都能在孩子心中绽放光芒,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成为送给孩子的生命礼物;更期待,当教育与艺术持续相遇,更多美好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