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云南勐遮镇:人才科技双驱动,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浏览:71924 次 发布时间:2025-10-14 11:14

金秋的勐遮坝子,稻浪间农机穿梭,无人机掠过田间,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融,勾勒出“滇南粮仓”产业升级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勐遮镇以人才为支撑、以科技为抓手,推动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型,让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农户增收路径不断拓宽。

人才筑基:搭建产业发展“强梯队”

勐遮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为产业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通过“三筛三看”培育机制,深入17个行政村(社区)、合作社及示范基地,摸排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收集入库220名本土人才。经民主测评与实地考察,将34名懂农情、善经营的“金种子”纳入产业后备力量库,同步配齐135名村(社区)产业服务骨干。推行“1+1”“1+N”结对帮带模式,选派经验丰富的产业带头人、技术骨干与后备力量结对,将培育过程嵌入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实践,在水稻基地等一线,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产业“头雁队伍”。

科技提效:激活农业生产“新引擎”

依托资源禀赋加速发展“稻虾共生、莓果、蔬菜、文旅”四大特色产业,选派17名后备人才前往武汉、厦门、昆明等地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学习,取回“稻虾经”。全镇稻虾种养规模已突破5000亩,涵盖小龙虾、澳洲蓝龙虾、罗氏沼虾等多个品种,小龙虾亩产量超过200斤,水稻亩产量达500公斤,实现“一水两用、粮虾双收”。“2019年开始,我就把水稻托管给依布合作社,从育秧、插秧、打药到施肥、收割都由合作社完成,每亩地能节省130元的人力成本,水稻每亩增产40到50公斤”农户岩温发介绍说。同时,勐遮镇引进“蔓莓”“科思达”等企业,创新采用“企业+村集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720余户、3700余名群众转型莓果种植,群众年人均增收3.6万元。

产才共生:拓宽多元产业“增收路”

开展“产业强镇”大调研活动,围绕“万亩稻虾示范基地选址”“村集体经济构成和使用情况”“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十个关键课题,带领17名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和20名办所骨干沉到一线,覆盖全镇17个行政村(社区),深入40家合作社、企业、基地,访谈干部群众超300人次,收集有效意见建议40余条。通过调研探索出将企业、村集体、专业人才、农户四方利益紧密捆绑的方法,借助土地流转分红、入股收益共享、订单农业保底等形式,让人才在产业壮大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实现“四方共赢”,显著提升了谋划发展、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狠抓落实的综合效能。如今的勐遮镇,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相互滋养,多元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牙一帆、马舒瑶、熊雯菊)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云南勐遮镇:人才科技双驱动,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