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10月28日,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青岛市城阳区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亚军,青岛市城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廉卫平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不动产登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财产权利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青岛市城阳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决策部署,通过党建引领,持续打造“真情为民,喜悦服务”的服务品牌,聚焦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在便民利企上做“加法”,在流程时限上做“减法”,在服务体验上做“乘法”,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上做“除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创新服务机制,赋能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为满足企业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效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青岛市城阳区持续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落地生根,营商环境“软实力”得到持续提升。
一是升级技术应用,推动“网上能办”向“网上好办”转变。2025年我们持续迭代升级登记系统,将不动产登记从网上办理升级为手机端掌上办理,为办事群众带来更加便捷顺畅的体验。在青特、万科、中巍等多个房地产项目中,实现不动产登记“手机端全程办”。业主在收房时,仅需在项目现场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完成登记申请、税费缴纳、电子证照领取全部流程,全程耗时约30分钟,真正做到了“收房即领证、产权零时差”。这一服务升级,极大节省了群众的时间成本,累计已惠及400余户家庭,获得了业主们的高度认可。
二是优化服务模式,实现登记“不打烊”、办事“无障碍”。持续深化“工作日延时、午间延时和周末延时”的“三延”服务机制。今年以来,通过午间延时服务办件1400余笔,周末延时服务办件600余笔,有效破解了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困境,收获了办事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我们大力推行“帮代办”和“上门办”服务,主动提供咨询、引导、填表等全流程陪伴服务,对于年满70周岁及以上或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坚持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将窗口服务延伸到百姓家中、病床前,让不动产登记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是聚焦企业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在实现“交房即办证”、“交地即交证”、“验收即办证”、“抵押即交证”和 “多测合一”等服务常态化的基础上,今年启用“提前介入+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对移动智地、青特悦创、海都学院等重大项目,成立专项服务小组,主动靠前服务,在企业项目建设阶段就同步介入测绘、流程规划等工作,实现登记准备与项目建设压茬推进,满足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办证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是应对特定需求,开设专窗保障服务效能。针对今年我区出现的人才共有产权住房集中回购办证高峰,我们提前预判、精心准备,开设了“共有产权”专窗,安排业务骨干专人负责受理回购办证业务,积极协调税务部门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确保了办证流程高效、平稳、有序。截至目前,已高效完成2000余笔共有产权登记业务,有力保障了广大引进人才的合法权益。
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
2025年,中纪委将整治不动产“登记难”列为全国集中推进的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之一,我区闻令而动,迅速响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工作。
一是全面部署,系统攻坚。青岛市城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全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专题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区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化解路径、压实工作责任,并多次组织到夏庄、上马等街道、北岸集团等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督导工作,推动整治工作落实落细、不断深化。
二是分类施策,精准破题。化解工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持续关注城镇住房历史遗留问题,对符合省级化解政策的新发现问题项目进行“常态化”管理,做到随发现、随纳入、随化解。及时受理解决了德阳路部队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办证难题,让困扰居民多年的“心病”得以根除。另一方面,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企业厂房等非住宅类不动产“登记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充分运用上级政策,积极协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为一批民营企业解决了土地、房屋的“身份”问题,帮助企业盘活了沉睡资产,增强了融资能力和发展信心。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严防问题新增。在化解存量问题的同时,注重源头预防,通过常态化推行“交房即办证”、深化不动产“带押过户”、全面实施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与预告登记同步办理等创新举措,从制度层面封堵新的“登记难”问题产生空间,实现“化解旧问题”与“预防新问题”的有机统一。
经过全区上下的协同攻坚,我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前期纳入专项整治台账的98个历史遗留项目已全部完成化解,累计为居民办理个人不动产权证书2.3万件,办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成功解决20余家企业土地、房屋历史遗留办证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激发内生动力。对于“常态化”机制排查出的5个新增项目、188户房屋,已将其全部纳入化解范围,目前已完成3个项目的化解工作,为居民办理个人不动产权证书185件,办证率达98.4%,剩余任务将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
聚焦群众关切,持续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
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近年来国家、省、市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乡村振兴筑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岛市城阳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狠抓落实,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合力推进工作。联合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城阳区分类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和《关于成立城阳区分类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专班的通知》,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措施,充分调动部门、街道和社区工作积极性,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为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创新工作模式,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下沉,实现服务送到“家门口”。召开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专题会议,组织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压实主体责任;编制了《城阳区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问答》,发放到街道和社区,方便居民随时查阅。坚持“服务下沉、关口前移”,在全区设置了45个村级服务场所,实现了政策公示、咨询引导、申请受理的全程服务,确保居民办理正常登记业务“足不出村”。同时,灵活采用“日常专人受理+周末集中受理”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居民业务办理的时间需求。
截至目前,青岛市城阳区已全面完成1.7万余宗宅基地的底数摸排,建立了清晰完整的台账体系,约5000户农村居民历史上首次拿到了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宅基地和房屋权益同时得到了确认与保障,为下一步盘活农村资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动产登记工作连接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取得的成绩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将重点在提升“全程网办”体验、拓展电子证照应用、深化数据共享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从“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网上智办”转变,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以更优的流程、更快的速度、更暖的服务,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于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