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下午,由民生智库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生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办。论坛上,民生智库升级发布《中国就业指数观察报告2.0》,通过50个重点城市的实践数据,勾勒出我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发展图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质量充分就业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2024年9月《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后,全国12个省市迅速出台落实文件,就业优先战略落地见效。

本次升级的指数体系紧扣“机会充分、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核心要求,构建起“就业驱动、就业质量、就业服务”三大一级指标框架。其中,就业驱动聚焦经济支撑、产业发展与用工主体活力,就业质量涵盖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薪资水平与权益保障,就业服务则关注政策环境、城市吸引力与微观感知,多维度解码就业发展活力。

指数分析显示,2025年城市就业支撑呈现多元化特征,三大指标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占比均达70%,较2024年就业服务带动力提升最为显著。在就业驱动维度,新型产业增长力成为关键变量,尽管仅16个城市得分超均值,但一线城市凭借现代服务业基础与新型产业布局优势占据主导,宁波则依托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跻身前五。
就业质量领域,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质量与权益保障构成核心支撑。数据显示,仅19个城市在就业机会指标上达标,21个城市实现供给质量达标,而排名前40%的城市中,75%同时在就业机会与权益保障指标上名列前茅,印证了“机会+保障”对就业质量的双重赋能。厦门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通过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体系建设,近三年年均新增就业16万人,入选首批“就业友好城市”。
就业服务创新正成为城市竞争新焦点。服务创新与城市就业热度指数仅19个城市达标,但在就业服务排名前40%的城市中,两类指标上榜率分别达65%与75%。从地方实践看,湖北安陆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佛山建成300余个基层就业驿站,均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城市就业吸引力。
区域发展格局上,华北、华南、西南依托双要素优势领跑,京津冀城市带动华北指数显著提升;北上广持续稳居前五,杭州、成都跻身新一线城市前列,厦门、沈阳、石家庄分别进步4名、10名、17名,成为二线城市中的“黑马”。
针对发展差异,民生智库提出分层施策建议:全国层面需构建就业产业协同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制度;一线城市应强化合力效应,北京聚焦精准服务,上海优化劳动力结构,深圳适配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广州提升就业驱动能力;二、三线城市需挖掘产业优势,加强人才适配与服务创新;其他省会城市则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数智赋能与基层站点建设提升吸引力。

从政策部署到城市实践,中国就业指数2.0的发布既展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进成效,也指明了优化方向。随着各地持续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产业升级扩容就业机会,以服务创新提升就业质量,将不断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