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青岛,作为国家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制造业基地,正全力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专精特新企业既是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其专精特新特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对于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优化升级产业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月7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在精准化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及阶段性成果。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江长海,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晓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能级跃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总书记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求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关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系列决策部署,聚焦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在顶层设计、体系建设、政策供给、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心用力,打造了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青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截至目前,我市有创新型中小企业55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16家,数量均居山东省第一位,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构建梯度培育体系,企业成长路径精准清晰
坚持“育字为实”的工作理念,系统推进“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持续夯实梯次培育路径,依托数字化手段精准赋能,通过分层分类指导实现靶向培育,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提质扩量。
(一)精准发掘好“种子”。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系统梳理企业营业收入、研发费用、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潜力企业,分层筛选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库,开展诊断指导和靶向服务,健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主动发现机制,有序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座。目前入库企业1.4万余家。
(二)精细培育好“苗子”。深化与科技、工信、税务等部门协同,高效整合高新技术、规上工业等企业关键数据,动态筛选确定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发挥市区两级联动优势,变“组织申报”为“培育挖掘”,精准引导企业申报创新型及专精特新资质。与国资委协同发力,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孵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2025年成功发动申报优质中小企业超5000家次,公告创新型中小企业2393家,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55家,认定数量再创新高。
(三)精心栽培好“尖子”。坚持“早部署、深挖潜、优服务”,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标准组织“小巨人”企业申报推荐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和区市联动,深化涉企数据共享,分层分类建立“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走访摸排和评估诊断,组织专家对申报企业进行“一对一”把脉问诊和对标提升。2025年新公示“小巨人”企业40家,较2024年同比增长37.9%。
强化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内生动力加速迸发
从政策统筹、资金扶持、创新引导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持续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系统集成。出台《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培育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政策统筹协同和取向一致性,引导各涉企部门协同发力,优化涵盖财税支持、用能保障、土地供应、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全要素的政策工具箱,形成政策合力,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撑。
(二)加大财政扶持,实现精准赋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助力企业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2021年以来扶持企业近3000家,拨付奖补资金约12亿元。对新认定的“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补,引导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已为64家企业拨付资金6400万元。鼓励“小巨人”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增强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以来培育重点“小巨人”企业71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约2.8亿元。
(三)强化创新引导,推进载体建设。印发《青岛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工作实施细则(暂行)》,完善“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梯次培育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和研发人员团队建设。截至目前,青岛市拥有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达495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集聚关键要素供给,企业发展动能迭代升级
通过搭建融通创新对接平台、实施精准人才培育计划、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方位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企业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一)支持企业融通创新。紧扣“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常态化组织开展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活动,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桥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40场专场对接会,累计吸引超1000家企业参与。开展“千校万企”产学研创新训练营活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进行“一对一”技术对接交流和实地观摩学习,深化校企合作,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接口”,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
(二)强化人才培育支撑。实施“未来之星”新锐人才计划,遴选有潜力带领企业成长为“小巨人”、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的优秀人才,按每人每年20万元的标准,连续两年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截至目前,已遴选37人,带动5家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此外,配合市人社局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缩短人才晋升周期。2021年以来已有570家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此渠道申报职称,极大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
(三)加大财税金融服务。建立金融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名单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白名单,建立银企双方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为白名单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信贷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17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白名单。联合青岛市税务局、山东大学成立青岛新质生产力税智研究中心,配合青岛市税务局成立市区两级14个“专精特新税智服务室”,创推“税智行动”20条服务举措,推动税费政策直达快享,推送减税降费“红利账单”,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户一档”,提供“一对一”健康体检,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税务风险。
构建赋能服务生态,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围绕企业发展全周期需求,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提供定制化培育赋能服务、搭建多元化市场拓展渠道、完善便捷化政策兑现平台,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中小企业。
(一)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结合当前部署开展的“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和“企事有解”服务行动,对专精特新企业优先开展全覆盖、全周期的常态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同时,局党组会议设立“民企时间”固定议题,定期邀请专精特新企业家代表参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实打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政策落地等难题。截至目前,“民企时间”已成功举办68期,累计有101家专精特新企业参会交流。
(二)常态开展培育赋能。落实工信部部署,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分步实施”原则,制定培育赋能方案,重点面向“小巨人”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赋能服务,助力企业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培育服务赋能活动3场次,服务企业100余家次。此外,积极开展对标提升行动,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先后赴深圳、成都、南京等先进城市,开展专题分享、技术交流、产业对接、观摩对标等系列活动6场次,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扬帆远航”出海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定期发布境外展会信息、市场动态和行业分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资讯支持。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青岛)商超外贸产品采购对接会等重要展会,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发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优势,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动融入区域集群,挖掘潜在合作伙伴,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卡位”“补位”,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青岛市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4家。
(四)惠企政策精准触达。全力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加快“青岛政策通”平台改造升级融合,畅通与“鲁惠通”双向数据共享,夯实省市一体化运营基础。首次将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大大缩短了资金拨付周期。截至7月,奖补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共计1.46亿元扶持企业519家。
下一步,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高效的服务,全力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同时,将继续完善构建“雏鹰、瞪羚、独角兽”新经济高成长企业培育体系,创新实施“民营领军标杆到龙头百强企业”倍增壮大计划,加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扩容升级行动,在服务大局中提高政治站位,在助企纾困中体现为民情怀,在狠抓落实中提升作风能力,为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李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