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擘画汉文化传承新蓝图——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常委会在广东兴宁召开

浏览:79008 次 发布时间:2025-11-20 08:51

11月18日,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省汉促会”)常委会议在广东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刘氏总祠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汉文化与汉学研究会主任、广东省汉促会会长刘耕发起并作重点工作部署,执行会长刘启先主持,常委刘灿扬、刘建厚、刘学荣、刘佑展、刘佛庭、刘文博及专职秘书长刘益文等共同出席。会议以“强化规范管理、深化文化赋能、推动海内外交流”为核心议题,凝聚共识,谋划新篇。

一、聚焦规范管理,激活文化展馆效能

会议伊始,刘耕会长发表讲话时强调,省汉促会需进一步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落实。他特别指出,刘氏总祠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群,其内的汉文化展馆是弘扬汉文化、联结宗亲情感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展馆的文化载体功能,通过优化展陈设计、挖掘历史内涵,将其打造为海内外汉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标杆基地。

与会常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广东刘氏宗亲应延续“排头兵”传统,以刘氏总祠为支点,整合资源、拓展合作,推动汉文化研究系统性发展。执行会长刘启先提出:“需结合数字化技术,动态更新展馆内容,增强互动体验,让历史人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

二、溯源刘氏瑰宝,浸润汉风雅韵

会后,刘耕会长带领常委们实地参观刘氏总祠汉文化展馆。步入大厅,“大汉雄风”主题雕塑巍然屹立,汉高祖刘邦像栩栩如生,彰显开拓进取的汉魂气魄;后厅“十六俊图”生动刻画了开七公、广传公及十四大房先贤的英姿,见证刘氏家族迁徙繁衍、开枝散叶的辉煌历程;二楼“刘氏名人馆”则集中展示了历代为刘氏事业与文化传承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其事迹与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常委。

在藏书阁与各专题展区,常委们细致观摩雕刻、挂件等文物,并就展馆布局提出优化建议。大家纷纷表示,需进一步梳理刘氏文化与汉文明的历史脉络,通过主题策展、学术研讨、青少年研学等活动,让总祠成为融“祭祀、教育、旅游、研究”于一体的文化圣地。

三、千年宗祠底蕴,铸就文化地标

据悉,刘氏总祠(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堂号“爱敬堂”,总占地面积达24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680平方米,为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围龙结构,拥有110余间房舍。祠内24根梁柱象征汉朝二十四帝,门前广场与半月形池塘相映成趣,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

如今,刘氏总祠不仅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家祠示范点,更获评“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示范文化祠堂”等称号。其融合宗祠礼制、建筑美学与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已成为兴宁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四、继往开来,共绘汉文化宏图

本次常委会的成功召开,为省汉促会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刘耕会长总结道:“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宗亲团结为纽带,以创新传播为手段,将刘氏总祠建设成联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未来,省汉促会将持续深化汉学研究、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岭南汉文化走向世界。

巍巍总祠,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将秉承先贤遗风,勇担文化使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崭新篇章!(文博供稿/艳霞整理)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擘画汉文化传承新蓝图——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常委会在广东兴宁召开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