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建设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和省水利改革的政治责任,也是保障城市水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岛市财政局坚持将现代水网建设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统筹整合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创新保障方式,强化监管效能,为青岛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财政支撑。11月1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青岛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洪杰先生出席发布会并介绍财政支持市级水网示范区建设情况。
多措并举强化财力保障
一是强化市级财政保障。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务基础设施提升等领域纳入年度一般公共预算予以重点保障。针对现代水网建设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予以优先保障。2023年以来,全市水务领域累计发行政府专项债券71.7亿元,覆盖57个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持续加强对上争取。深入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争”工作部署要求,抢抓“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政策窗口期,会同市水务、发改等部门全力争取上级支持。2023年以来,成功争取水务领域项目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专项资金68.4亿元,支持我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小型引调水工程等36个项目建设。
三是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以财政资金注资引导,用足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银行贷款”模式,保障官路水库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官路水库工程已完成投资66.5亿元,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完工。支持水务领域项目申报REITs,探索水务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新路径。
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领域
一是着力办好市办实事。将解决群众关心的窨井盖安全、农村自来水水质等问题,纳入市办实事支持范围。2023年以来,统筹财政资金1.9亿元,完成市内三区15万套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安装,筑牢城市公共安全“脚下防线”;改造供排水管网36公里,更新智慧远传水表33.9万块,进一步提高用水服务智能化水平,让群众用水更舒心;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工程,改造农村供水主管网及村内供水管网,推动全市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助力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与“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城市更新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保障水务基础设施升级。2023年以来,市级财政投入2.4亿元,重点支持各区(市)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补短板项目10个,持续提升全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统筹资金6.5亿元,完成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排查748公里、供排水管网改造126公里以及部分积水点改造等,进一步提高城市水安全韧性和防洪排涝能力。
加强监管提高资金效益
一是严格预算编制审核,强化源头把控。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对项目必要性、合规性及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精准“画像”,按照轻重缓急形成现代水网建设项目保障清单。落实“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原则,对项目资金需求进行精准测算,确保预算安排与资金需求准确匹配,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是强化过程监督管理,规范资金使用。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数字财政运行监控平台、转移支付资金监控预警模块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预算执行、资金支付等的全过程监控。指导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规范重大水利工程资金支出计划审批机制,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进度走”原则支付款项,进一步筑牢资金安全防线,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三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树牢绩效理念。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现代水网建设项目管理全流程,坚持先有绩效、后有资金,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审核的重要依据;实行预算执行和绩效监控“双监控”,扎实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和过程绩效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抓实问题整改,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政策制定、预算安排等工作直接挂钩,切实发挥绩效导向作用,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来源:青岛市财政局)
编辑:李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