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建设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级水网,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三年来,青岛市现代水网建设全面起势,成功申报成为山东省首批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11月1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情况。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光临,青岛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洪杰,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毅,青岛市水务管理局供水管理处处长王少宇,青岛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水资源与生态河湖事业部部长周广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推进青岛现代水网建设
建设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级水网,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2023年7月,青岛市政府印发面向2035年的《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同年8月,青岛市成功申报成为山东省首批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今年是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收官之年。三年来,青岛市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建设黄金期、改革攻坚期重大机遇,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青岛市现代水网建设全面起势,形成了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下面,从三方面介绍一下青岛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有关情况。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水务建设投资持续发力。青岛市水务管理局锚定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目标,按照“把水蓄起来,让水动起来,清水活起来”三步走战略路径,全力推进水网骨干工程,“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的青岛现代水网主骨架和枢纽节点加快形成,青岛市在全国省级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交流发言,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投资37.29亿元的黄水东调承接工程建设完成,开辟了青岛第二条客水输水线路。投资91.5亿元的官路水库工程,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投资78亿元的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正加快建设,将建设覆盖全域的4条输水管线和7座水厂,青岛市客水调引“双渠双库”战略格局即将实现。2023年以来,青岛市共实施169项省市重点水利工程,水网投资连续三年迈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投资263.12亿元,投资完成额度是2019-2021年的2倍,推动实现了水务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全局性优化。近三年,水利项目建设共吸纳就业人数15099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总额4.73亿元,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11391人,发放农村劳动力工资总额3.52亿元,有力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二)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面对近年复杂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迅速完成市、区(市)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两级水务主管部门全面承担防指日常工作,有效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科学防范应对了局地旱情、台风“格美”等历次强降雨影响。筑牢工程防御根基,先后实施了小沽河、墨水河等19条河道(段)治理,完成宋化泉等40座病险水库及白马河拦河闸等24座病险闸坝除险加固,组织了即墨移风、胶州李哥庄和少海等易涝区治理,改造市区152处积水点,安装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40万套。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建成山洲水库运行管理矩阵部级试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体系。推进智慧水务项目建设,完成防汛抗旱、供排水等10个分项系统建设,为助力水务工程指挥调度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开源节流成效日益凸显。坚持区域互通、主客联调,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连续三年蓄水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每年调引客水约4亿立方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用水总量、强度双控,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约15.7%,2024年末全市地下水位较上年同期上升0.77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再生水超过5.16亿立方米。深化节水控水行动,七区(市)全部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20家高校认定为“省级节水型高校”,创建17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19个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创建率实现100%全覆盖。青岛连续4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四)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全市设立(市、区市、镇街、村)四级河湖长4558人,先后组织开展了河湖清违清障、“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等专项整治活动,一些多年积存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23年来全市创建11条(段)、全市累计创建31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大沽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显著,李村河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典型案例,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市民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打卡地”。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成即墨凤凰山、胶州澄海河、莱西黑虎山等2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7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完成6261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排查,城市和县城建成区123处水体未出现返黑返臭问题,目前全市完成18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排放标准的规模占到污水处理总规模的74.8%,有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
(五)水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全市改造509公里农村供水主管网、708个村庄的村内管网,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2005个,实现了85个未通自来水村庄通水销号。改造扩建崂山、棘洪滩、车家河等6座水厂,持续推进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市区更换智能水表33.9万块,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水压、水质、水费问题。针对民生在线、行风在线等反映的市民涉水诉求,借助“12345·青诉即办”大数据平台,建立台账、分解任务、限期办理,满意度解决率不断提升。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修订,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水务20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政策实现精准直达。加强移民后期扶持,2023年以来,争取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46亿元,实施扶持项目582个,惠及730个水库移民村,近30余万人次受益,25个移民村入选全省景区化村庄。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示范引领,完善规划体系。按照全市水网总体布局,优化完善全市“一张网”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体系,依据《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配套编制河道防洪排涝、城乡供水、城市排水、河湖岸线利用等6个专项规划,7区(市)县级水网建设规划全部完成编制,市和区(市)两级水网实现合理有效衔接,规划层面的水网脉络搭建完成。市级层面以“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重点,印发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重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市级河道和边界河道综合治理,区(市)层面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区域水系连通、调水等工程建设,市和区(市)实现水网协同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区域水系连通,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
(二)强化督导调度,加快项目实施。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坚持以快制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优化工程开工条件,确保工程前期建设有序衔接、压茬推进。紧盯开工目标,逐一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对重点水务工程,逐项目梳理前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密跟踪监测和调度会商,对符合开工条件的水务工程,积极与有关区(市)建立联系机制,协调指导工程依法依规开工。对暂不具备开工条件的,组织全市水务部门对照水网规划,梳理建立项目储备库,持续深化项目前期。连续三年参加山东省水利厅主办的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推介会,推介水网项目25个,有力推动了现代水网建设迅速起势达效。
(三)强化前期质量,做好要素保障。实施水网示范区建设以来,我们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与财政、发改、自规、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定期研判水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项目立项、用地手续、资金筹措等核心要件办理。细化前期工作安排,逐项制定推进横道图、网格表,关键节点前移,实行目标倒逼、进度倒排,集中力量,在勘测设计、项目审查、要件办理等环节提高效率。坚持“两手发力”,强化资金保障,在做好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各类政策资金,有力保障了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资金需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这是党中央着眼提升国家水网建设水平作出的重大部署。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将深入学习领会,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青岛市现代水网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是科学谋划水务发展思路。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科学编制水务“十五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结合青岛实际,指导区(市)科学谋划好2026年及“十五五”期间现代水网建设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级盘子。加强与发改、财政部门联动,统筹做好中央和省上级资金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
二是加快推进水网项目建设。坚持实行市、区两级水网协同融合,大力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全力推进官路水库及输配水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实施水源调配、河道治理、防洪排涝、城乡供水、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智慧水务等方面项目建设。持续实施“水网+”行动,建成一批“水网+”示范项目、示范带,初步形成水网建设与生态、文旅、产业等方面融合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提供坚实水务支撑。
三是深入推进水务领域改革。坚持水网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务新质生产力,健全水网重点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开展青岛市区域原水综合水价改革,推动建立全市水资源“同城同价”原水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政策,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排水领域“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改革,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务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水务高质量发展做好制度保障。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李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