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扎实抓好脱贫攻坚,稳步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十年来,双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家、平掌、清平、小坝子、忙安等一批组织强、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走进勐勐镇彝家村上平掌自然村,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进村入户路、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映入眼帘。
以前,上平掌自然村村民生活的老寨住房破旧拥挤、道路狭窄、地势陡峭。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村民搬出老寨,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以前我们老寨那里,房子是土木结构,有五十多个平方,五六个人吃饭和住宿全部在那间房子里,住着非常拥挤。”村民李阿四说。
2016年3月,双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彝家大寨受地质灾害影响或居住拥挤的农户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集中安置点为上平掌。李阿四家被列入搬迁对象,此后,他家从拥挤的老房子搬出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李阿四感慨地说:“之前从未想过今天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不仅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硬板路还通到了家门口。以前老寨的路是小台梯,一台一台的,每次出行都不方便。”
说到产业,李阿四介绍,十年前,他们一家主要靠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一年下来人均纯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这几年来,李阿四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产业,收入越来越好。
“起初大家都有观望和等靠要的思想,后来,我们看到党员带头发展产业致富,所以大家都动起来了,现在甘蔗、茶叶和养殖业在我们村正做得红红火火,我家每年的收入不少于八九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李阿四高兴地说。
彝家村创新“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模式,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全力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涉及上平掌自然村搬迁点的96户农户,房屋均为新建砖混住房,该安置点的村内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文化活动室、公厕、垃圾池、垃圾焚烧处理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10千伏以上动力电、网络宽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村民左江秀说:“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她表示,现在搬到这里,日子越过越好,网络覆了整个村,可以用网络上网、看电视、刷视频,非常方便,我们已经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据了解,彝家村距县城2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78户1864人,设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9名。十年来,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彝家村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蜕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交通便捷、民居靓丽的美丽乡村。
彝家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岩说:“村里发展快不快,关键要靠火车头来带,作为引领全村发展的核心力量,村党总支结合实际,首先从改善生产发展条件入手,努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现在大部分群众都盖起了楼房,所有群众住进安全房,全村交通方便,家家都通水泥硬板路,微耕机、摩托车都可以开到田间地头了。”
“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共抓发展”。近年来,彝家村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正插上了乡村振兴腾飞的翅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彝族指日可待。
“今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比十年前翻七倍多,今年的人均纯收入预计能达到14000元,今后会一年比一年搞,我们离乡村振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李小岩充满信心地说。
“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处处展新颖”。彝家村只是双江乡村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广大乡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热潮,如今,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群众出行难、就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困难问题一去不复返,广大群众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561元增加到2021年的14287元。(云南双江自治县 陶红 陈志强 李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