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小区治理创新路径,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共治机制三大举措,持续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升级,让小区治理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群众更有获得感。
织密组织体系,筑牢治理“红色根基”。景洪市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小区治理的核心抓手,构建全域覆盖、坚强有力的党建网络,为基层治理夯实基础。组织覆盖无死角:采取“单独组建+联合共建”模式,在全市116个居民小区成立实体化党支部;对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小区,选派70名党建指导员下沉指导,实现党的组织与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同时,创新开展“送党旗、送标牌、送党建图书”的“三送”活动,进一步强化小区党支部的组织认同感与凝聚力。头雁领航强队伍:按照“党员认可、群众信服、善治理、能干事”的标准,精心选配小区党支部带头人——吸纳4名退休干部、38名社区工作者担任党支部书记,培育46名党员骨干担任“红色楼栋长”,推动社区“两委”成员、小区党支部班子成员交叉进入业委会,其中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8%,党组织在小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显著强化。阵地建设标准化:整合小区配套用房、物业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打造96个标准化小区党群服务站,同步设置“红色议事厅”“邻里驿站”等功能区域,构建起“15分钟党群服务圈”。如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反映诉求、享受服务,党群服务阵地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创新服务模式,传递治理“民生温度”。景洪市始终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创新打造“常态化、精准化、便捷化”的“三化”服务体系,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创新打造“三化”服务体系。党员服务常态化:深入开展“亮身份、作表率”行动,组织568名在职党员与居民建立“1+N”联户服务关系,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代办等服务。今年以来,党员累计为群众解决各类诉求600余件,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求服务精准化: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老年居民集中小区设立“健康微诊室”,提供免费问诊、健康咨询服务;在旅居人群聚集区建立“新市民服务站”,帮助解决住宿、旅游咨询等问题;在儿童集中区域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家长解决“看护难”困扰。截至目前,各类特色服务已累计覆盖居民2.3万人次。智慧服务便捷化:聚焦“小事不出小区、矛盾就地化解”目标,整合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创新实施“1+3+N”联动服务机制(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联动社区、业委会、物业,统筹N个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力量)。同时,在“平安版纳”平台开通“解纷码”功能,实现居民问题“扫码上报、即时办理”,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8小时内,群众满意度较此前提升15个百分点。
健全共治机制,凝聚治理“多元合力”。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景洪市打破治理壁垒,推动党组织、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构建“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红色议事”破解难题:建立“1+3+X”议事协商机制(以1个小区党支部为牵头核心,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3方共同参与,X个相关职能部门按需配合),每月定期召开“红色议事会”,聚焦居民关心的物业管理、设施维护、环境整治等焦点问题开展协商。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协商200余场次,推动460件民生诉求实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问题化解率高达93%。结对共建提升效能:创新推行“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工作机制,组织70个机关党组织与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单位接单—定期亮单”的闭环管理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停车位改造、监控设备升级、休闲设施增设等急难愁盼问题98件,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度提升35%。居民自治激发动力:大力培育“雨林银发队”“五老调解队”“邻里互助队”等28支特色自治队伍,建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引导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今年以来,各自治队伍累计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劝导、邻里帮扶等活动1500余次,带动75%以上的居民主动参与小区治理,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的良好治理氛围。(中共景洪市委组织部 陈继琛、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