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文旅康养

闻树忠:四十载杏林路,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与传承者

浏览:72186 次 发布时间:2025-10-20 11:06

从吉林九台的药香童年到“国医名师”的仁心坚守,闻树忠以四十余载从医路诠释着“融通中西医、守正亦创新”的信念。作为吉林九台华一医院院长,他不仅是中医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更是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创新者,用“八宜八法”“五位一体”等独创疗法为无数患者点亮健康之光,成为中医药国际传播的代表人物之一。

药香浸润童年:从祖父药柜到拜师国医

1953年,闻树忠出生于吉林九台一个中医世家,祖父闻济民是当地闻名的老中医。童年时,他常在祖父的药铺里研磨药材、辨识百草,紫苏的清香与陈皮的醇厚在他心中埋下“悬壶济世”的种子。“祖父常说,‘医者仁心,需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闻树忠曾在采访中回忆道。

为精进医术,他先后拜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针灸学泰斗)、李佃贵(浊毒理论创始人),系统学习中医辨证精髓与现代医学理念。“石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让我悟透‘通经络、调气血’的奥义,李大师的‘浊毒理论’则教会我从整体观破解疑难杂症。”这种跨流派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融合中西医埋下伏笔。

临床创新:让古方焕发新生的“八宜八法”

作为中西医结合的践行者,闻树忠深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领域,独创“八宜八法”辨证体系与“五位一体”综合疗法,让千年古方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生。

1. “八宜八法”:辨证施治的智慧结晶

基于《黄帝内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闻树忠结合40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针对中风(脑梗塞)的“八宜八法”——“宜通不宜滞、宜补不宜泻、宜温不宜凉”等八大治则,搭配针灸、中药、穴位贴敷等八种疗法,实现“标本兼治”。例如,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他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牵正透刺法”,使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40%。

2. “五位一体”:糖尿病足治疗的突破

针对糖尿病足高截肢率的难题,他创立“中医辨证五步法”(望神色、查舌脉、问起居、析环境、定证型),结合“五位一体”疗法(中药内服+外洗+针灸+西医清创+康复训练),将截肢率降低65%。曾有一位72岁糖尿病足患者,右足溃烂至骨头外露,多家医院建议截肢。闻树忠以“托毒生肌汤”外敷、“温针灸”刺激气血,并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3个月后患者创面愈合,至今能正常行走。

3. 古法新用:牵正透刺法缩短面瘫疗程

他改良的“牵正透刺法”融合古法针灸与现代神经解剖学,通过精准刺激面神经分支,将面瘫治疗周期从传统的30天缩短至20天,案例入选《现代中西医结合典型案例》。

从诊所到医院:守护一方百姓的“仁心院长”

1980年,闻树忠在九台开设“闻树忠中医内科诊所”,专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2011年,诊所升级为九台华一医院,增设42张住院病床,成为城镇医保与新农合定点机构。他坚持“低消费、高疗效”理念,对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疫情期间研发的“扶正防疫方”与三棱针点刺退烧术惠及万人,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仁心院长”。

在医院管理中,他推行“三师查房”制度(中医主治医师+西医专科医师+康复师联合诊疗),打造“中西医协同”示范模式。如今,华一医院年接诊量超3万人次,成为吉林地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标杆。

传承与拓新:让中医走向世界

作为“浊毒理论传承弟子”,闻树忠不仅主编《时节本草》推广“治未病”理念,更培养超百名青年中医,建立“师徒制+临床带教”培养体系。他常对学生说:“传承不是守旧,要像祖父的药柜一样,既要保留经典古方,也要收纳新知。”

近年来,他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主题推介重点推荐品牌库,其“八宜八法”被翻译成英、俄等语言,在东南亚、中东地区推广。“中医是世界的瑰宝,我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让更多人感受它的智慧。”闻树忠说。

四十载初心不改,一盏灯照亮杏林

从药香童年到白发院长,闻树忠用四十余载光阴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以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思维破解疑难,以仁心仁术守护百姓健康,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对联所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便是一位国医名师最朴素的坚守。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闻树忠:四十载杏林路,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与传承者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