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宁工局公司”),提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负责人庄学峰,同事们总会半开玩笑地说:“老庄的头发,都是为安全操心白的。”
“安全不是挂给人看的标语,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神圣责任!”这是老庄常说的一句话。
初见“老庄”,这位刚满47岁的老职工,身材笔直,头发花白,瞧着比实际年龄沉稳不少。他说话时语速较快,透着股认真劲儿,目光如炬,像是带着放大镜,总能精准捕捉到别人忽略的细节。这模样,让人一眼就明白,那些关于“操白头发”的玩笑,藏着多少日夜的坚守。
他用25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安全重于泰山”。从基层项目部质检员到公司部门负责人,庄学峰见证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完善历程,也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安全危机处置。他的故事,是一部基层安全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缩影,更是一曲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赞歌。
临危受命:从技术骨干到安全管理“守门人”
2000年7月,庄学峰入职宁工局公司后,凭借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很快在基层项目部中脱颖而出。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干过质检员、技术员、安全员、技术负责、项目负责人等。在基层磨炼了12年,庄学峰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人才。2012年7月,事事爱较真的庄学峰被公司领导“惠眼视珠”,提拨到公司质量安全监督处任副处长。
初入安全管理岗位的庄学峰很快意识到,安全管理绝非简单的检查与处罚,而是一门需要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现场经验的综合学科。他白天深入工地进行监管,晚上回来后啃规范,硬是在半年内将《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法规标准烂熟于心。2005年银川某工地塔吊倒塌事故的惨痛教训,更让他坚定了“安全无小事”的信念。那次事故后,他牵头编制了公司首套《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手册》,开创了设备“一机一档”管理模式,这一做法后来被一些施工现场进行推广应用。
初露锋芒:铁面之下的“安全执念”
上任伊始,庄学峰就表现出了对安全管理的“零容忍”。2021年4月的一天,庄学峰第一次以公司安全监督处负责人的身份走进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他发现一名工人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带,正踩在脚手架上焊接管线。“立刻停工!”他的怒吼让现场瞬间安静。当项目负责人试图以“工期紧”为由通融时,庄学峰掏出手机直接拨通了公司董事长的电话:“今天不整改,明天我就申请暂停这个标段的施工许可。”这股“不近人情”的较真劲儿,让基层项目部实实在在领教了这位安全部门负责人的铁腕威严。
然而在月度安全例会上,他红着眼眶说出的话,却藏着滚烫的赤诚:“我宁可现在听够你们的骂声,也绝不能将来听见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他的敏锐更是出了名。一次突击检查中,监控画面里吊钩一丝细微的异常晃动,竟被他捕捉到——顺着这处疑点深查,果然揪出起重机钢丝绳磨损超标的重大隐患,硬生生拦住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物体打击事故。
理念先行:打造全员安全“文化生态”
2014年3月,庄学峰被公司任命为质量安全监督处长。他深知,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仅靠几个项目部的安全监督员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全公司构建全员安全文化新生态,打造特色安全文化体系。他通过“安全大讲堂”“班组安全晨会”等载体,将“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的意识深植全员心中。开展“领导班子讲安全”“项目经理上讲台”“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承诺”等活动,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庄学峰还在公司内部组织开办“安全夜校”,推行“行为安全之星”“安全讲师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组织安全员轮岗培训,在“第一岗上”树牢安全理念。深入开展“行为安全之星”“平安班组”评选活动,推行“安全积分兑换”激励机制,激发一线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定期组织“安全大讲堂”“应急演练观摩会”等活动,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庄学峰还在项目部创新推行“隐患随手拍”,逐步实现隐患随手拍、即时传、限时改,激发“人人都是安全员”意识。三年来,累计收集隐患信息200余条,均得到了有效的即时整改。
创新管理:织密全员安全“防护网”
在庄学峰看来,“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他采用风险防控双驱动,不断织密安全“防护网”。实行“双重预防机制”,后来又创新推行了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管理,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管齐下,务求实效。实行安全责任体系全覆盖,压实安全“硬约束”。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公司-项目-班组”三级安全责任清单,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现责任到岗、到人,到项目。建立三级安全监管模式,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履职清单、考核清单,打通终端责任最后一公里。
庄学峰精准施策,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以“零事故、零伤亡”为目标,构建“责任落实、风险防控、科技赋能、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多措并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科技赋能:打造安全“新标杆”
庄学峰以“科技兴安”为抓手,扩大标准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率先完成了安全管理集成化、信息化模块。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重大危险源实行“一源一策”管理,建立动态风险数据库。依托智慧工地平台,应用智能视频监控等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现场安全状态,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建立“危险源包保责任制”,明确每个危险源的“技术负责人+现场监管人+班组执行人”,配套专项应急预案和处置卡,确保风险可控。推行“日周月”隐患排查机制、领导班子带班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四不两直”安全督查,整改率达100%,形成安全闭环管理。
庄学峰深知,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作用。他借鉴国务院安委办“将安全防范责任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的要求,在公司推行“网格化+清单式”管理:将每个工地划分为若干责任区,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编制《岗位安全应知应会手册》,让一线工人也能快速掌握本岗位风险点及防控措施。2016年,宁工局公司顺利通过了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评审,成为宁夏水利施工企业“第一家”。
岁月成碑:安全是刻进骨子里的“神圣烙印”
“安全不是安全部一个部门的事,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安全员'。”庄学峰说。从理念浸润到制度创新,从科技赋能到全员参与,在庄学峰的努力下,全公司上下正以安全管理的“硬功夫”,筑牢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
他还组织开展项目交叉互检,建立“一隐患一台账”“举一反三整改”“挂图作战督办”机制,编制《施工现场隐患口袋书编》等,形成可复制的安全管理“宁工局模式”。星海横流,岁月成碑。20余年的工作经历,让责任和担当早已刻进庄学峰的骨子里。
如今,宁工局公司的施工现场安全帽佩戴率从78%提升至100%,安全隐患整改平均用时缩短40%。但庄学峰的白发却越来越密——就在不久前,他又因为否决某项目“带隐患抢工期”方案,与合作方负责人激烈争执。有人劝他“别太较真”,他却指着墙上的安全警示说:“安全不是挂给人看的标语,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神圣烙印,是比天还大的责任!”
初心如磐:一位“安全卫士”的责任担当
常年高强度工作,让47岁的庄学峰早生华发,体检单上的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也逐年增多。妻子劝他退二线,他却说:“安全这行,经验越老越值钱。我多干一年,可能就多避免一起事故。”
庄学峰深知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不断探索创新安全管理方式方法,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安全监督不是找茬,是救命。”这句话,他常对新员工讲。或许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支撑着他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施工一线的安全防线。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正是庄学峰这些老黄牛们,始终怀着初心,用生命坚守信仰,如同火炬般照彻黑暗,在平凡的生活中,无私地护佑着更多的人们一步步走向梦想和远方。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久时,庄学峰望向窗外忙碌的工地:“每次路过曾经的项目,看到工人们平安回家,就觉得值了。”
夕阳下,他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边,那是岁月与责任共同刻下的勋章。
来源:宁工局公司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