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湖南讯(通讯员 刘蔚延)这个暑假,“乡见未来”乡村振兴实践队来到湖南省武冈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背后的秘密,总结乡村振兴成功的经验,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热忱浇灌梦想,在实干中书写青春答卷。队员们深入特色乡村,同优秀村支书对话,学习乡村治理经验,与周边村民交流,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宣传非遗文化,采访非遗传承者,让传统的魅力绽放出新的光彩;调研特色商业街,收集有关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他们以新知启迪传统,以热情连接城乡,以实干践行担当,展现出新时代军医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深厚情怀。
第一站:西直街|古街新生,市井烟火
“乡见未来”实践队来到武冈特色商业街,感受当地特色文化,同街边的店主交流,了解政府的优惠政策,同参关的游客交谈,了解他们对西直街的看法,采访西直街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学习西直街运营模式,采访古城委工作人员,学习武冈古城历史发展与未来规划,参加武冈社会服务团,助力武冈旅发大会。
第二站:九塘村|诗韵田园,屈原文化
队伍走进九塘村,开展基层访谈与交流学习。九塘村曾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以独具特色的屈原文化而闻名全国,调研组采访了九塘村的村支书李慎足,了解了村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学习了乡风文明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优秀经验,并在村豆腐厂负责人李凌云的带领下,参观了屈原井、渔夫亭、豆腐厂等标志性建筑,了解了村企发展过程和管理经验,在此期间,还与村民进行交流,了解了村内文化产业发展带给村民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影响。
第三站:木瓜桥村|红色血脉,红色文旅
队伍来到木瓜桥村,学习红色文化与发展经验。木瓜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配套建设有红色展览馆,队员们怀着庄重的心情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体会红军的优良传统,并与村支书段泽清深入交流,了解红色文化给村民的影响,红色文旅发展的经验,采访了村里的老人,了解了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对村内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意图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让革命老区焕发时代新光。
第四站:荷塘村|军民融合,鱼水情深
第四站,队伍来到了荷塘村,参观了荷塘村的国防教育基地,感受武冈自古以来的国防文化与红色基因,了解了武冈的国防军事历史。
第五站:浪石村|楹联之乡,文化自信
队伍来到浪石村,感受这片古建筑群独特的魅力,深度调研其发展过程。浪石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富有“中国古楹联第一村”之称,队员在村支书王初喜的带领下,参观了这片古老质朴的楼房,队员们对墙上刻着的气势磅礴的楹联感到十分震撼,对建筑横梁上精美绝伦的浮雕大为赞叹,更对村里文物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如此恰到好处而感到由衷的敬佩,随后便采访了村支书,学习优秀发展经验,并深入群众,同村民亲切交流,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文化自信。
第六站:非遗双壁,文化武冈
丝弦和卤制品工艺是武冈特色文化的两样瑰宝,队员们同非遗传承者取得联系,来到了武冈丝弦文艺团,观看武冈丝弦表演,亲身体会丝弦的音乐魅力,来到了华鹏豆腐厂,观看卤制品生产总过程,深入了解古法的现代价值,并与两位非遗传承者交流,明白了丝弦文化不仅带动了就业,而且还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卤制品文化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成为了武冈独特的标识。结合这两样非遗文化,以及其它武冈特色元素,实践队伍设计了自己的文创产品,并发放给西直街的游客和店主,旨在增强武冈文化的影响力。
总结
从座谈交流了解乡村转型,到对话非遗匠人,再到经验总结与规律探索,实践团不仅感受了湖南武冈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更搭建起高校与地方的沟通桥梁,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视野与专业的知识,总结出了一份用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答卷,并拍摄制作了宣传片,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抓手,以实践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编辑:艾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