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与先贤对话的桥梁,实践是与时代同行的路径。于我而言,七十余载人生岁月中,“开卷有益”的坚守与“知行合一”的践行从未分离。书本给予我精神的滋养与信仰的力量,实践则让我读懂社会的温度与责任的分量,二者交织成贯穿军旅生涯与退休生活的人生主线。
一、读书读报,成了贯穿一生的习惯
从年少到如今步入晚年,“看书读报”早已不是阶段性的选择,而是刻进日常的生活方式,从未间断。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同时担任大队(现行政村)团支部书记与会计。人虽离开了校园,对书本的牵挂却丝毫未减。那时信息匮乏,偶尔能见到几张零散的《湖南日报·农村版》,我都视若珍宝,小心珍藏起来反复研读,生怕错过一个字。爷爷曾在解放前后当地教私塾,主讲《增广贤文》,他去世后留下一套《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成了我最珍贵的“精神食粮”,一有空闲就翻看,不少章节到现在都能倒背如流。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参军入伍,在坦克某团政治处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当时部队领导为每名战士配发了《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与一本《雷锋故事》,宣传股还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友报》《天津日报》等报刊,我终于有了更充足的阅读资源,常常抱着报刊书籍阅读,那份“如饥似渴”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调到天津某集团军宣传部门后,阅读条件大幅改善。我始终坚持“阅读贴紧本职”,利用业余时间泡在部队阅览室与地方图书馆。记得当年宣传处要为部队党史教育编写《解放天津四十周年》,整整半年,我几乎每天中午、周末都泡在天津图书馆,逐卷查阅史料。
如今从部队退休,阅读习惯依旧未改。每天都会浏览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天津日报》《今晚报》,也会关注凤凰网、联合早报等媒体的重点文章;早晚坚持收看收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与《新闻联播》,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让自己的思想始终“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二、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念,读懂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
我出生在湖南益阳湖区乡村,外婆家在岳阳湘阴,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读懂“无字书”的起点。小时候,茶余饭后或是劳动间隙,总能听长辈们讲些远古故事,比如东汉杨修因“鸡肋”之事被曹操所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每次都听得格外认真,事后还会用心把故事成文,妥善收藏,慢慢品味其中道理。
后来走上部队领导岗位,常有到外地参观学习的机会。自己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边观察、边分析,结合当地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把所见、所思、所悟写成参观散记。于我而言,每一次外出学习,都是向实践“取经”,都是对“无字书”的又一次深入解读。
三、读书贵“善解”,积累重“点滴”
自己读书不愿“浅尝辄止”,讲究“先懂透,再吸收”。每读一本书,都会先梳理清楚书籍写作背景、核心主题,以及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意图,把“书的底子”摸清;阅读时始终带着笔,遇到好观点、好语句就记在读书笔记里,不遗漏任何一处启发;读完后一定会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理解与收获沉淀下来,让“读”真正转化为“得”。
看报纸也同样如此,遇到有深度的文章,会写下自己的评论与体会;还专门整理剪报本,把那些观点鲜明、文笔扎实的好文章剪下来贴好,方便日后反复翻阅,不知不觉间,剪报本也成了我的“素材宝库”。
四、兴趣广而有侧重,尤爱读历史与前辈人物传记
我的阅读范围不算局限,哲学、政治经济、党史、中国近代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都会涉猎,但心中有个“偏爱”:格外喜欢读革命领袖与先辈的传记,也爱读守护民族尊严的历史人物故事。
读革命领袖传记时,感悟最深的,是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精神品格:那份矢志不渝的信仰,面对艰险时不怕苦、不怕死的勇气,生活中艰苦朴素的作风,以及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高尚情操,每次读完都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明白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而对那些一心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的历史人物,我更是打心底里敬佩。比如出生在我外婆家湘阴的清代名人左宗棠,当年他带着棺材率军入疆,平定叛乱、收复伊犁,用一生坚守守护国土,这个故事我从小听到大,早已刻骨铭心,也始终提醒着自己:无论何时,“家国”二字都重千钧。( 天津市和平区军休干部 汤尚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