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滚动新闻

综合报道

李洪亮:博古通今到雄浑古拙,走出书法求索之路

浏览:76115 次 发布时间:2025-10-27 13:00

在当代书坛,能跳出“临帖即终点”窠臼、真正实现“化古为我”的创作者并不多见,笔名弘量、号如一、自署冷砚斋主的李洪亮,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这位1978年生于河北广平的书家,其“雄浑古拙”的风格绝非偶然,而是以“广涉碑帖”为脉络、以“古今理念”为养分、以“独到审视”为熔铸、以“刻苦专一”为根基,一步步淬炼出的兼具传统厚度与个人辨识度的艺术语言。

李洪亮的“博采”,是循着碑帖脉络层层深耕的实践,每一步临习都精准服务于风格构建。他初学颜书《多宝塔碑》与《勤礼碑》,吃透颜体横细竖粗的对比、蚕头燕尾的法度,从《多宝塔》的清秀规整中练就笔力的稳实,从《勤礼碑》的雄健开阔中习得气象的厚重,为“雄浑”风格打下第一块基石。后转向汉隶,《张迁碑》的方劲沉稳、朴茂雄厚,让他的字形多了“古拙”的骨架;《石门颂》的纵逸奔放、自然天成,则为其笔势注入灵动之气,避免了一味厚重的板滞。

他更懂得“碑帖互融”的精妙,兼习钟繇、二王一路帖学经典——从钟繇楷书的古雅质朴中悟“隶楷过渡”的笔墨意趣,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流转中润化笔势,让碑体的刚硬多了几分帖学的温润;又深入临习《好大王碑》的宽博厚重、《广武将军碑》的粗犷豪放、《姚伯多兄弟造像记》的稚拙率真,再辅以《武威·居延汉简》的简率自然,在“壮其骨”的同时,让“古拙”的风格更添层次。这种临习绝非机械复制,而是以“雄浑古拙”为标尺的筛选:取《张迁碑》的“拙”却不刻意求怪,承二王的“润”却不流于纤弱,最终让碑的骨力与帖的韵味达成平衡。

这份风格的成型,更离不开对古今书学理念的吸收与转化。他深受于右任开阔大气的格局、沙孟海雄浑刚劲的魄力、谢无量简淡天真的意趣、弘一法师清寂通透的风骨影响,在精神层面深化对“雄浑古拙”的理解;对当代河北书坛前辈亦悉心钻研,黄绮“铁戟磨沙”的用笔、韩羽文人化的审美、翟润书稳健严谨的法度、熊任望潇洒灵动的格调,皆为其注入地域文化特质。尤为关键的是,他多次受业于沈鹏、孙伯翔、王镛、石开、曾翔、胡抗美等当代大家,2015至2016年入读北京大学胡抗美、曾翔高研班,在孙伯翔对碑学的深刻解读中强化“骨力”,在胡抗美对笔墨语言的创新探索中拓宽思路,最终将多元理念内化于“雄浑古拙”的核心风格中。

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他“弃优从艺”的决绝与“专攻书学”的极致坚守。为全心投入书法,他毅然放弃优厚条件的工作,将时间与精力尽数倾注于笔墨——2007年,耗时书写2008米长卷《论语》迎奥运,字里行间是对经典的敬畏,更是对“雄浑古拙”风格的反复锤炼;2010年,书写鲁迅四条屏被西柏坡纪念馆永久收藏,作品中既有鲁迅文字的刚健,更见其书法“骨壮气足”的特质;从1993至2014年,他在国家、省市各类大赛中获奖百余次,2004年全国“欧阳询杯”书法大赛金奖,展现的是“雄浑”中的法度;2006年中韩书法大赛金奖,传递的是“古拙”中的跨文化共鸣;2013年全省楹联展一等奖,更将“雄浑古拙”的风格与楹联的文学性完美融合。即便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柏坡画院副院长、河北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等多重身份,他仍以“冷砚斋主”的专注深耕笔墨,2011年获“五台山特聘书法家”证书、2013年举办个人书法展、2017年作品入藏全国人大图书馆——每一步都在印证“专注”对艺术的滋养。

从河北省广平县书法协会的创办者,到跨越多领域的书坛中坚,李洪亮的书法之路清晰地证明:真正的风格形成,从来不是单一的模仿,而是以“广泛汲取”为前提,以“独到审视”为筛选,以“刻苦专一”为支撑,最终将古今碑帖、多元理念熔铸为“一己之风”的过程。他的“雄浑古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自我艺术语言的坚守,更为当代书坛如何“入古出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张进新)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李洪亮:博古通今到雄浑古拙,走出书法求索之路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