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 通讯员 张内强)“十四五”期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面对百年变局的复杂局面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武都区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践行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和“先锋引领”工程,稳步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和“一强三引领”行动,持续深入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不断推进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持续强引领、优体系、创模式、聚民生,推动各领域党建开新局、谱新篇,以高质量党建擘画新时代发展的壮美画卷。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治理根基
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采取党委(党组)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 “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培训,采取“区级示范培训+乡镇兜底培训”的方式,分期分批对乡村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干部进行轮训,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区级预算;同时,加强基层培训阵地建设,建成乡镇(街道)党校40个,农村党员实现在“家门口”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聚焦强基固本,夯实治理基础
聚焦“强基固本”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和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加大村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支持力度,全区有大学生村干部的村达到了100%。选派23名派出所所长进乡镇街道班子、174名民警进村居“两委”班子。强化基本保障落实,将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列入区级年度财政预算,及时足额保障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制定党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包抓联系党支部责任机制,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个党支部,排摸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77个,选派954名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驻村帮扶干部全覆盖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区级财政统筹解决帮扶工作队员生活补助,确保帮扶工作队长期吃住在村,正常开展帮扶工作。
聚焦民生需求,提升治理效能
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建立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深入开展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挂牌整治行动,大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解散网络工作群252个,关停注销政务类公众账号16个,扎实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落实落地。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议事机制,广泛吸纳驻区单位以及业委会、物业企业中的党员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持续深入开展“双报到”活动,229个驻区单位、7200多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报到服务,签订共驻共建协议,积极开展“契约化”共建。强化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实行党员干部包网入户机制,党员干部、志愿者等每月定期走访网格、参与网格管理服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扎实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深化“司机之家”“红色物业”“户外驿站”等党建服务品牌建设,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深化多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深入推进“先锋引领”工程,聚焦民生需求,扎实开展“支部办实事,党员建新功”实践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并针对“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新就业群体等特殊群体需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党员积极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群众共同投身富民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度,农村党员户挂牌315个、无职党员“设岗定责”3453名。持续擦亮“爱心甘肃”党建品牌,深入推进结对关爱行动,8989名结对干部共结对全区9072名特殊困难群众,常态化开展帮办实事活动。常态化实效化品牌化推进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5余件,办结率达到98%,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供稿:中共武都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