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甘肃讯(臧秀娟 通讯员 李玉秀)黄河之畔,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金城,东方红广场警务站的智能机器人已开始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黄河岸边的景区里,警用无人机展开高空巡航,与地面警力共同构筑立体防护网;交管支队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大数据实时显示交通流量,拥堵预警精准到分钟……这一幕幕科技赋能的场景,正是兰州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兰州市公安局紧扣强省会和“三抓三促”部署,聚焦新质战斗力提升,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用科技破解治理难题,以智慧回应民生期待,为城市筑牢平安根基。

科技赋能交通 畅通城市脉络
每天早高峰,在兰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指挥调度大厅,民警张华紧盯着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拥堵指数,随时准备下达指令增派警力疏导交通。“过去往往是群众打电话报警,我们才知道哪里堵车。现在系统可以提前15分钟发出预警,让我们有时间提前介入。”张华介绍道。这一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市委、市政府组织推动下,兰州公安深入开展综合交通大会战,打通断头路、拓展新通道、畅通微循环、精准治堵点,道路交通畅通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如何让交警从“救火员”变成“预报员”?张华说出了其中的秘密:“我们要用大算法提前掌握规律、预测拥堵,用警用无人机视频巡检、预防事故,实现向科技要警力。”这正是兰州公安智慧交管1366工作机制带来的交管警务革新,122接警区进行扁平化指挥调度,突出事故快处快撤;作战区集指挥调度、视频巡检、勤务保障、督导闭环、警用无人机飞控、信息管控于一体,做到秒级响应处置。从监测到预警再到处置,所有环节均能一屏展、一屏管,实现汗水勤务向智慧勤务的转变。
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交通保障任务中,智慧交管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交管支队依托智慧交管中心实时监测路网态势,启动15处执法站和160处劝导站,推行“安澜铁鹰+交警”联勤模式。针对易拥堵路段,采取多种方式疏导,并通过“交管12123”App对重点人群进行点对点提示。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市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28%,简易事故“接警即处警”比例达到98%。
“智慧交管不仅提升了通行效率,也重塑了交通治理的模式。”兰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兰州公安通过数据建模与仿真推演,构建起“预警―响应―处置―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交通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转型升级。2025年以来,全市交通事故起数下降19.7%,交通警情处置效率提升35%。

智能全域管控 筑牢安保防线
2025年5月25日,兰州马拉松赛正式开跑,4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齐聚金城。在赛事安保指挥室里,三维实景地图清晰展示着赛道沿线的警力部署、医疗点位和实时交通情况,指挥员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迅速调度警力。这是兰州公安首次将两项自主研发成果——“图数觅影”和“金雕视野”,应用于大型活动安保实战。
“‘图数觅影’能借助视觉大模型智能识别异常行为,及时发出预警;‘金雕视野’则打通了无人机与地面监控,形成‘空中巡查、孪生指挥、机动处置’的全场景能力。”兰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王锡国介绍,安保平台接入了全域三维场景,把路面警力、交通状况等数据全部转化为数字孪生形态,真正做到了“空地一体”可视化管控。
在全年累计672场大型活动安保任务中,兰州公安依托“大数据+智慧安保”模式,创新应用“三智警员”系统,建立起“事前评估、事中干预、事后复盘”的全流程机制,累计支撑完成30多起重大案事件研判,实现了安保工作零差错、零事故。

“以往查询线索需奔波多个部门,如今鼠标轻点即可获取数据。”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大数据实战研判工作室民警展示着刚刚建成的信息底池,“我们整合了治安、交通、户籍等23类数据,构建‘机制联通、警务联动、数据联融、战技联训’的警务共同体。”城关分局通过信息研判模型,实现对敏感、疑难、重复警情的全自动筛查复核,推送社区民警进行“二次处置”,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数据显示,智慧体系运行以来,90%以上的派出所实现“发案下降、破案上升”的良性态势。“一体化实战中心打破了传统‘单兵作战’模式,突出合成作战,多维开展‘大数据+’融合应用。”城关分局一体化实战中心负责人李景强介绍。
目前,兰州公安以数据跑路替代民警跑腿,建成警务云平台,推动44个专题开展模块化深度起底,成功构建29个数据碰撞比对模型,这些模型就像智能哨兵,能自动筛查可疑线索、预警风险隐患。兰州公安下一步,将继续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抓手,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实战场景探索,全力提升主动创安创稳、科技赋能水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立体防控布局 构建平安网络
从街头巷尾的可防性案件压降到大型赛事的安全护航,兰州公安将智慧警务深度融入主防、主战核心领域,用科技为平安兰州建设注入硬核力量。
“太感谢你们了,这么快就帮我找到了孩子。”在兰州植物园,市民张女士激动地握着民警的手说。原来,她的孙女在园区走失,民警迅速启动无人机展开搜索。借助热成像功能,无人机在暮色中很快发现了孩子的身影,地面警力随即前往接应,全程仅用几分钟。这样的救援案例在兰州并不少见。2025年3月,三名儿童在黄河中心的沙洲上玩耍时被困。无人机仅用5分钟就精准定位,通过高空喊话安抚孩子情绪,并为救援指挥提供实时画面参考。最终,孩子们在30分钟内全部获救。
“报告情指中心,水上派出所正在开展无人机与水面船艇立体巡逻,一切正常。”夜色中的兰州黄河水车博览园段,兰州公安巡逻艇的警灯划破夜幕,无人机正在河岸边巡查。“我们通过对接水务部门水文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沿河、桥面、河道等千余路监控视频资源,对重点水域涉水警情、水情水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科学研判,为精准布警,高效处置提供有力支撑。”水上派出所所长李真魁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水域巡防质效、提升水上救援成效,水上派出所创新建立水陆空协同作战机制。通过“河道巡逻+警用无人机高空巡查+船艇水面+视频巡查”立体巡防模式来弥补传统人工巡逻短板。同时,在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等区域设立3个警务义务搜救点,联合应急消防、海事部门及社会各界救援力量,形成“站、车、摩、船、航”五位一体救援防控网。今年以来共接处警251起,参与水上救援217次,救助落水人员191人,出动警力600余次,船艇巡逻200余次,视频巡查1200余小时,以实际行动点亮金城黄河最安心的“蓝色灯塔”。
为营造“民至如家、警至如家”氛围,实现打击犯罪、接警处警、服务群众、矛盾调处四个街面化,全维度加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今年3月,兰州公安安宁吾悦广场“枫桥式”警务站正式亮相街头投入运行,这是兰州市公安局加快推进现代警务兰州实践的创新举措和重要载体,也是全市首个建成运行的具有兰州特色的“田字型、高等级、枫桥式、智慧型”警务站。站内“AI服务站”依托先进的业务模型和专业人工讲解,为群众提供自助查询、业务办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同时,休息、饮水、热饭、急救、充电、失物招领等暖心服务一应俱全,并通过家事直说站、联合巡防站、工会驿站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持续优化服务体验,全力构建公安服务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既织密了治安防控网,又架起了警民连心桥。
警务站既是安全堡垒,更是服务窗口。据了解,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6个“枫桥式、智慧型”警务站,均配备警用无人机、智能装备柜等设备,智慧警务站,已经成为百姓身边的平安前哨。

延伸警务触角 提升民生温度
“真没想到,刷着手机就把孩子的落户难题给解决了,太方便了。”家住安宁区的郭女士,通过兰州公安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的“安小宁”直播间,顺利办妥了困扰多时的落户手续。这正是兰州公安推动智慧警务融入民生服务,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直播间自开播以来已累计直播13场,平均每场观看人数约3万,成了辖区名副其实的“网红直播间”。刘家堡派出所所长朱宏军介绍,民警通过弹幕实时收集民意,发现不少居民反映“老旧小区停车难”后,立即联合社区规划出210个停车位,并安装了智能识别系统,切实解决了大家的心头难事。
今年以来,兰州公安直播间矩阵累计开展直播90余场次,单场观看人数稳定在5万人左右,总观看量超450万人次,以屏幕互动搭建警民沟通新桥梁。通过直播间解答民生问题8000余条,发布交通安全提示800余条(浏览量3387.5万次)。采用“线上收集+线下处置”模式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率99.7%)。以“屏幕互动”搭建起警民沟通的新桥梁,让平安服务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兰州公安各分县局直播间也打造出特色IP矩阵。兰州公安交警直播间聚焦群众出行需求,每逢节假日提前推出“出行提示专场”,通过实时路况播报、避堵路线推荐、安全驾驶提醒等实用内容,为群众顺畅出行保驾护航;七里河分局“反诈直通车”直播课更是走出了创新路径。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反诈需求,民警摒弃传统法律条文的生硬解读,转而将法律知识融入真实案例,通过演绎生动的“反诈故事”,让原本晦涩的法律条款从“文件里”鲜活地走到“屏幕上”,让老百姓更能听得懂、记得住,群众防诈意识显著增强。
从街头警务站的智能机器人的咨询服务到实验室里的数据建模,从警用无人机巡航的“鹰眼视角”到智慧交管的“城市大脑”……
通过几天的深入采访,记者深刻体会到兰州公安机关正以基层治理创新、科技赋能警务和为民服务为核心,打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兰州样板”。
当科技创新融入警队,用数字革命推动警务效能提升,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导航,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中,兰州公安正以智慧警务的加速度,书写着新时代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新篇章,让平安之光照亮金城每一个角落。
供图:兰州市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