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走进沧源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南海自然村,一幅秋日美景呈现在眼前,宽阔的进村道路鲜花绽放,一幢幢现代佤族特色民居周围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环绕,最美的当数群众的笑脸……这都是源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给群众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南海自然村隶属于沧源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辖区有国境线3.3公里,有35户142人,是班老乡40个自然村中最接近边境线的村寨,159号界桩就在寨内。近年来,南海自然村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强基础提品质、兴产业促增收、美环境创宜居,绘就了一幅环境美的生态宜居边寨画卷。
乡武装部长、副乡长赵培轩介绍,以建设南海抵边共同富裕第一村为目标,通过抓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抓“七改三清”行动,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抓“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守边+兴边、绿化+美化“双提双促”,让“小康”春风拂村寨,阿佤群众展新颜。
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以来,乡党委、政府针对6个村都是边境村这一“最大实际”,牢牢把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好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和潜力十足的抵边资源,打好打响红色、绿色、抵边‘三张牌’;用好“123456工作法”有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全面打牢边疆繁荣稳定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南海自然村围绕“产业兴”目标,以勐弄田园综合体、河谷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综合体、一个产业园”为载体,用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项目建设契机,按照“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模式,通过引进市级龙头企业沧源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勐弄360亩辣椒产业基地,群众实现“流转土地得租金、参与务工得薪金、入社得分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四金”收入;引进西双版纳果多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企对半投入、期间委托管理、最后占比分红”的模式,重点实施300亩特色水果产业基地,配套“阿佤山老支书”果干加工厂,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让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实现“好资源”与“好品牌”的结合。
“现在基础设施好了,寨子也越来越美,特别是乡党委政府带着我们发展蔬菜产业和水果产业,让我们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算上橡胶、水稻、玉米的收入,今年预计收入20多万元”南海自然村村民田亚建笑着说道。
“在我们寨子现在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是每家每户的真实写照,通过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路子,村集体有钱办事了,‘短平快’的果蔬产业让群众忙起来、腰包鼓起来;特别是果干加工厂等项目的落地,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群众不出村不出组就有稳定收入,可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班搞村党支部书记王强信心满满的说道。
据悉,班老乡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准、激活、做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以上,产业兴,群众乐,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切实增强了沿边村寨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落细落实‘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具体行动,有信心也有决心率先把班老乡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小康村示范带,打造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乡党委书记肖国强说。(云南沧源自治县班老乡人民政府 罗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