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借调,本是一种促进上下交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灵活机制。在合理适度使用的前提下,既有助于缓解上级机关阶段性用人压力,也为不同部门之间打通交流渠道,更为基层干部提供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平台。规范有序的借调安排,能够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然而,现实中一些借调行为却逐渐走偏。有的上级单位借调频次过高、人数过多,出现“在编看,借调干”的非正常状态;有的借调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导致被借调干部长期处于“身份悬空”的尴尬境地;少数基层干部心态浮躁,视借调为“镀金”捷径,不愿扎根一线。长此以往,不仅加剧基层人力流失,更将严重侵蚀一线治理根基。
乱象背后,折射出部分单位和干部在政绩观与制度执行上存在偏差。一些上级部门缺乏主动培养人才的意识,习惯于向基层“伸手要人”,忽视自身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有的单位执行制度不严,仅凭领导“打招呼”便随意借调人员,程序虚化、监管缺失;少数干部缺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定力,把借调视为个人晋升的“跳板”,违背了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这些现象不仅干扰基层正常工作秩序,也损害了干部队伍的健康生态。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干部作为穿针引线、承压负重的中坚力量,其稳定性与专业性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体系的运转效能。长期、无序的借调,将导致骨干力量持续外流,增加留守干部的工作负担,进而加剧“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致使基层工作陷入人力不足、衔接不畅、运转失序的恶性循环。而被借调干部长期处于“两不靠”状态,既难真正融入借调单位工作,又与原单位工作脱节,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归属感,长此以往不仅挫伤工作积极性,也影响其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干部借调管理立下规矩、划出红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人才观,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懒政思维和“唯上不唯实”的官僚主义作风,把培养自身骨干与规范借调管理统一起来。对确因工作需要借调干部的,必须严格履行规定要求,明确时限与范围,控制总体规模,并建立定期清查与有序退出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随意借调、长期借调。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全过程监管,对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强化执纪问责。同时,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将借调管理纳入相关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干部有序流动、基层队伍稳定、人才活力迸发的良性治理格局。(钟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