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举措。这短短六百多字的规定,没有空洞口号,而是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具体方面立下明确规矩,既是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更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十余年来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筑牢了作风根基。
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力量,源于以上率下的示范引领。作风建设能否见效,关键在 “关键少数”。该规定开宗明义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打破了以往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层级壁垒,形成了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领导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摒弃前呼后拥的调研模式;在会议活动中删繁就简,去掉不必要的流程仪式,让每一次会议都聚焦问题、务实高效。这种身体力行的引领,让广大党员干部清晰看到作风改进的明确方向,也让遵守规定从外在要求逐步转变为内在自觉,推动作风建设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中央八项规定的持久生命力,在于抓细抓小的精准发力。作风问题常隐藏在小事小节中,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实则可能滋生严重的歪风邪气。该规定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 “四风” 问题,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具体现象入手,逐一开展整治。以往一些看似 “习以为常” 的不良风气,如节日期间的公款送礼、超标接待等,都被纳入规范整治范畴。通过紧盯关键节点,严查隐形变异问题,让那些曾经蔓延的歪风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规定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不搞下不为例,切实维护了规定的刚性权威。这种抓细抓小、久久为功的治理方式,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作风建设中 “大而化之” 的难题,让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新变化。
中央八项规定的深远价值,体现在党风引领民风的良性互动。党风正则民风淳,党的作风不仅关系自身形象,更对社会风气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规定推行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社会共识,曾经的奢靡消费逐渐转向理性务实,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在公务领域,精简文件简报、严控楼堂馆所建设等举措,不仅减少了公共资源的无效消耗,更向社会传递了勤俭办事业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政商关系也得以净化,以往靠吃喝送礼打通关节的畸形模式逐渐消失,经营主体得以摆脱不必要的社交负担,专注于自身发展。这种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不断浸润社会风气,让诚信友善、崇廉尚俭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追求,形成了党风与民风相互促进、协同向好的生动局面。
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绝非一劳永逸。当前,一些作风问题出现隐形变异,更需要保持常抓不懈的定力。要持续深化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认清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防线。同时要健全长效机制,将规定要求融入日常管理,完善监督体系,既强化他律约束,又引导自律提升,让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更要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腐败隐患,从根源上铲除问题滋生的土壤。
正如相关论述所强调,作风建设要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中央八项规定不是阶段性的举措,而是伴随党的建设始终的基本遵循。唯有始终坚守初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发力,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和内在品格,才能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作风保障。(郭永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