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黄土高坡上的特殊"家"
周五的傍晚,夕阳像一位慷慨的画家,将最后、也是最浓烈的金色颜料,泼洒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上。沟壑纵横的山峦被镀上了一层暖光,连空气中干燥的尘土,似乎都染上了几分温柔。风是这片土地永恒的呼吸,带着泥土的质朴和青草的微涩,掠过马家窑初级中学的校门口,卷起几片落叶,也送来归家的讯息。
就在这片古老、沉静甚至有些苍凉的土地上,一幅现代而温暖的画卷,正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温柔,日复一日地上演。
校长宋业成,身形清瘦,像一株从江南水乡移栽而来的白杨,带着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的温润。他就站在校门口,一棵扎根于此的树,沉默而坚定。他的目光,像一张细密的网,温柔地追随着每一个涌出校门的孩子,嘴角挂着一抹恒久不变的微笑,仿佛能融化高原上最坚硬的冻土。
孩子们背着书包,像一群终于挣脱束缚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奔向校门,奔向那个被称为"校长爸爸"的男人。
“校长再见!”
“校长,下周见!”
“校长,击个掌!”
宋业成伸出手,与一只只沾着些许泥土、却充满生命力的小手轻轻一击。他叫得出好多孩子的名字,甚至记得他们上周提到的烦恼——谁家的羊羔病了,谁和好朋友闹了别扭。有的孩子羞涩地低下头,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回应;有的则灿烂地笑着,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溪水。这看似寻常的告别仪式,却蕴含着一种不寻常的力量,一种足以让旁观者心头一热的魔力。它不是管理,而是连接;不是任务,而是承诺。
马家窑学校,一所仅有四年历史的年轻学校,坐落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怀抱中。它的年轻,与脚下这片承载了数千年马家窑文明的厚重土地,形成了奇妙的对照。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它的学生构成——2714名在校生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有375人,留守儿童119人,少数民族学生50人,还有15名身有残疾的孩子。他们像一群被风雨过早吹打过的树苗,枝叶上还带着泪痕,比同龄人更渴望阳光、雨露和坚实的依靠。
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沉默的冰山,还是汹涌的暗流?一所如此年轻的学校,如何能成为他们温暖的港湾和成长的摇篮?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眼前这位从江南水乡远道而来的校长身上,藏在他和他所带领的一群"妈妈老师"用爱筑起的"新家"里。
【第一部分】破冰——“校长爸爸"的到来
“他不像校长,更像爸爸”
2025年5月底,当宋业成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强烈的对比像一把锤子,冲击着他所有的感官。江南的烟雨朦胧、吴侬软语、小桥流水,被西北的朔风凛冽、黄土苍茫、沟壑连绵瞬间吹散。他带来的,不仅是海亮教育集团"振兴乡村教育”“育一片森林"的使命,更是一种温润如玉的教育理念——平等、尊重、关爱。这与传统教育中"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粝风格,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
起初,老师们是观望的。孩子们是好奇的。这个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发火、甚至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外乡人”,真的能管好这些"野"惯了的孩子吗?
宋业成没有用言语去辩驳,他选择用行动来回答。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那个雷打不动的"校门口的约定"。

“校门口的约定”:一个都不能少的仪式感
每个周五的黄昏,宋业成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这并非一项写在规章制度里的公务,而是他为自己,也为孩子们,郑重举行的一场仪式。他的初衷朴素如初:“作为新来的校长,我想让每一个孩子都真切地知道——我在这里,我看着你们,我陪着你们。你们不是被遗忘的。”
这个简单的举动,迅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七年级新生,入学不过月余,脸上便不见丝毫的怯懦与阴霾。他们开始主动与这位"校长大朋友"分享心事。一个孩子曾仰着红扑扑的小脸,带着满眼的期待,热情地邀请他:"校长,周末有空吗?去我家玩吧,我带你去看我们家刚出生的小羊羔!“那一刻,所有的身份与隔阂都悄然消融,只剩下最纯粹的亲近。
“以前放学没人接,我一个人走回家,觉得路特别长,天也黑得特别快。“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曾对老师说,“现在有校长在门口等我,跟我挥手,感觉心里暖暖的,回家的路都变短了,天也好像亮了。“这份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是许多孩子从未有过的体验,它像一束光,精准地照亮了他们内心最柔软、最黑暗的角落。
“深夜的灯光”:宿舍里的"大家长”
马家窑学校有2714人,其中1675名住宿生,是全县住宿生最多的学校。夜晚的宿舍区,是宋业成另一个"战场”。但他从不称之为"检查”,而是"串门”。
他会轻轻推开一间宿舍的门,不是为了看纪律,而是像父亲一样,走到床边,帮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粗糙的手掌轻轻拂过孩子的额头,低声问:“今天冷不冷?“有时,他会坐在床沿,听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着一天的趣事,或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比如"他抢了我的零食”“她睡觉打呼噜”。
一次,宿舍不够用,学校将一间大教室临时改造,容纳了38名学生,九年级和七年级混住。秩序、习惯、安全……问题接踵而至。老教师李国平,一位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的"老黄牛”,主动请缨:“校长,这个宿舍,我来管。”
一个多月后的深夜九点半,宋业成悄悄推开那间"混合宿舍"的门。没有预想中的嘈杂,而是一片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本的气息。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坐着,手里捧着书,有的在《我与地坛》中与史铁生对话,有的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感受保尔的热血。看到校长,他们抬起头,脸上是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一个七年级小男孩兴奋地说:“校长,我们特别喜欢这里!李老师就像爷爷一样!”
宋业成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个伏案的背影上。是李国平老师。他花白的头发在台灯下格外显眼,正全神贯注地完善着一份"学生档案”,上面不仅有基本信息,还有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近期表现,甚至"今天多吃了半碗饭"这样的细节。宋业成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悄悄转身离开。他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那个深夜里伏案的背影,是我这个校长,见过的最美的风景。它让我明白,教育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复一日的温柔守护。”
“平等的目光”:融化"问题儿童"的坚冰
面对那些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孩子,宋业成的"武器"是蹲下来的倾听。
九年级的麻谱洁,曾是一个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女孩。成绩平平,眼神黯淡,像一株缺水的植物。宋业成没有找她谈话批评,而是为她打开了一扇窗。他给她讲杭州西湖的柔美,南京秦淮河的繁华,告诉她:“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完全可以考上南京大学,去看看那样的世界。”
那个暑假,麻谱洁真的独自去了南京。站在南京大学古朴的校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哥哥姐姐,她被深深震撼了。回来后,宋业成送给她一张自己签名的南京大学贺卡。麻谱洁如获至宝,把贺卡小心翼翼地放进笔盒,每天都能看到。奇迹发生了,她被彻底点燃和激活,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期中考试,她的数学考了116分,两个班第一名。父亲节那天,她悄悄在宋业成的办公桌上留了一张纸条,字迹娟秀却用力:“真想有这样的父亲。”
上一届九年级一个女学生,偷偷地找到校长,告诉校长听你您的报告,我将来也想读大学,想去江南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家长不想让她读高中了。校长对孩子说放心我来帮助你,打了几次电话与家长沟通关没有说服家长,校长对孩子说:这是我的电话,做我一天的学生,就永远是我的学生,我会一直资助你到大学毕业,这个电话号码会一直为你开通,如果有一天这个号码打不通了,说明我就不在了。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爱,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宋业成用平等的目光,唤醒了孩子们心中沉睡的爱与尊严。
教育系统一位退休领导在视察后,曾感慨地说:“在宋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者最纯粹的初心。他不是在管理一所学校,而是在经营一个家。他把每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份情,比黄土还重。”
【第二部分】燎原——“老师妈妈"的涌现
“一个人的爱,变成了一群人的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老师们亲眼看到宋校长为学生的付出,看到孩子们眼中重新焕发的光彩时,他们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最初或许只是疑惑和观望,但渐渐地,一种无声的"培训"在校园里悄然进行。宋校长的言行,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老师们开始模仿他,学习他。他们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开始学着成为"妈妈老师"。从"要我爱"到"我要爱",一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变革,正在马家窑学校燎原。
杨改霞:两根头绳的魔法
杨改霞老师班里有个叫徐静的女孩,数学只考了32分,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总是缩在教室的角落,沉默寡言。杨老师通过朋友圈发现她周末过生日,周一早上,她将放有两根卡通头绳的手伸到徐静面前:“徐静,祝你生日快乐,迟到的礼物送给你!”
没有一句"你要好好学习"的说教。徐静愣住了,她抬起头,看到杨老师眼中满是真诚的笑意。她犹豫地接过头绳,小声说了句"谢谢老师",那是她开学以来第一次主动和老师说话。就是这两根小小的头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女孩紧锁的心扉。从那天起,徐静上课敢举手发言了,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期末考试,她的数学以79分的成绩回报了这份"看见"的温暖。那79分,对杨老师而言,比任何满分都更珍贵。
杨娟:三年如一日的守护
杨娟老师班里的寇新星,父亲残疾,母亲带着弟弟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经济困难,孩子自卑、孤僻,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杨老师了解情况后,没有简单施舍,而是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她让班干部主动和寇新星一起玩、一起回家,周末组织同学去她家学习、做游戏。开班会时,她特意询问寇新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让她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被尊重的。
整整三年,杨娟自掏腰包给寇新星买新衣服、新鞋子,承担她的学习资料费。无论刮风下雨,身体不适,她从未耽误一节课。有一次,寇新星半夜发高烧,杨老师背着她跑了三里山路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守了一整夜。在她的守护下,那个自卑的女孩,重新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名列前茅。毕业时,寇新星抱着杨老师,哭着说:“杨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高惠惠/汪清:等待一朵特殊的花开
高惠惠老师班里有个叫龙亦航的男孩,像一株被遗忘在角落的含羞草,沉默寡言,从不与人交流,被同学称为"怪人"。高老师没有急于"改造"他,而是用"靠近,而非打扰"的策略。她安排最开朗的同学与他同桌,策划"抽签"活动让他代表全班抽取"免作业卡",让他一点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真正的转机,是高老师"看见"了他擅长跑步的才华。运动会上,龙亦航带伤参赛,在跳高和400米两个项目中,像一匹黑马,夺得两枚银牌。当他一瘸一拐地走向高老师时,全班同学飞奔而来,簇拥着这位"班级功臣",将他高高抛起。那一刻,龙亦航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属于少年的灿烂笑容。他完成了从"局外人"到"贡献者"的华丽蜕变。
“妈妈老师"的群像:爱是唯一的答案
这样的故事,在马家窑学校每天都在发生。
刘雅娟老师为内向怯懦的学生设置"漂流日记"和"夸夸墙”,用文字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赞美;许敏老师用一年时间,将一个用美工刀划伤自己、拿小刀戳伤同学的"问题少女"贾琪睿,我要改变她。恰好八年级举行了一次才艺展示的活动,她参加了,并且唱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我发现她有唱歌天赋,我就鼓励她发展特长,一定能考上高中,我就给家长谈让她报特长,家长也很配合就报了特长班,一直坚持练习到现在,是咱们学校的音乐特长生。而且在我不断的鼓励下,她开始上课认真听课,我还发现她英语书写挺漂亮,我就告诉她这么好看的字英语学不好可惜了,慢慢地,她眼神变得不那么愤怒了,开始有点光泽了,偶尔会回答一个问题。引导成为音乐特长生,期中考试文化课考了70分,她的歌声成了校园里最美的旋律;军昌副校长、王春军主任、刘嘉辉、王开蕊、杨金凤、张一涛等老师,每月坚持翻山越岭,上门为那些不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送教,把课堂搬到炕头,把知识送到心坎……
学校里形成了一种新的氛围。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的,除了教学,更多的是"某某孩子最近情绪不对"“我们怎么帮帮那个家庭”。爱,从一个人的坚守,变成了一群人的自觉。这片黄土高坡上的学校,真正成了一个由"校长爸爸"和一群"妈妈老师"共同守护的"新家"。
【第三部分】绽放——爱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马家窑的孩子们,眼里有了光”
当爱成为一所学校的底色,奇迹便开始发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成绩单上,更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
行为上的蜕变:从冲突到互助
曾经,校园里的冲突时有发生,孩子们习惯了用拳头解决问题。但现在,互助成了常态。高年级的同学会主动帮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提沉重的行李箱;食堂里,大孩子会给小孩子盛饭,还会把碗里的肉夹给他们;宿舍里,谁生病了,总有人默默递上热水和药,整夜守着。校园里的"小霸王"少了,“小雷锋"多了。
学习上的飞跃:安全感是最好的催化剂
因为内心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们更愿意投入学习。他们不再害怕提问,不再畏惧失败。九年级的李优璇,品学兼优但缺乏自信,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宋业成多次找她谈心,鼓励她"张开嘴,敞开心,迈开胆,走上台”,并送她写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励志书签。如今,她不仅是升旗仪式的主持人,还在省级微课大赛中获得20强奖杯,变成了一个阳光自信、积极主动的中学生。马家窑学校计划一年培养1000个小老师,让优秀的孩子带动更多的孩子。学校的整体成绩,也因此有了普遍提升。
心灵上的绽放:学会爱与感恩
最动人的变化,是孩子们学会了表达爱,懂得了感恩。那盒没有署名、悄悄放在宋校长办公室门口的寿司;校长在教育日记中写道"西北的夜风拍打着窗棂,盒子里的寿司还带着余温。我知道这不仅是食物,更是孩子们用笨拙又真诚的方式,在告诉我:你看得见我们,我们也看得见你。"
那一天中午,那个叫石淋的男孩,憨厚、安静,成绩一般,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午餐时,宋业成坐在他旁边,像朋友一样聊天。一分钟后,石淋端着一小碗刚买的肉,小心翼翼地递过来:"校长,给您吃。“宋业成推辞,他却执意站着,眼神里满是真诚。当校长象征性地夹了两块,汤汁溅到衬衫上时,石淋立刻默默递来纸巾。这一连串无声的举动,让宋业成瞬间湿了眼眶。他把肉分给旁边的同学,问:“你们为什么对校长这么好?“一个女孩眼睛亮亮地回答:“校长,因为您对我们好呀!”
这份超越年龄的体贴与周到,懂事得让人心疼。少数民族的孩子和汉族孩子更融洽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亲如一家。那些曾经的"问题儿童”,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龙亦航成了运动健将,贾琪睿找到了歌唱的舞台。
学校的变化:一个真正的"家”
马家窑学校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单位,它成了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区。这种"爱心文化"成了学校最亮丽的名片。当临洮县教育界的资深人物率专家团队来评估时,孩子们所展现出的落落大方、阳光自信,以及对母校和师长发自肺腑的热爱,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动容。某校长感慨道:“这所学校,真正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这是任何分数都无法衡量的成功。”
"校长爸爸,老师妈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是一种教育哲学的实践——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唤醒。宋业成和他的团队,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尾声】—— 爱在延续,未来可期
故事,又回到了那个周五的黄昏。
夕阳依旧,校门口依旧。宋业成微笑着和孩子们挥手、击掌。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小女孩,突然像小鹿一样跑回来,踮起脚尖,悄悄往他手心里塞了一颗水果糖,然后红着脸跑远了。一个来自东乡族的男孩,用还不太流利的汉语,认真地说:“校长爸爸,再见!”
宋业成摊开手心,那颗糖在夕阳下闪着晶莹的光,甜意仿佛从手心一直蔓延到心底。他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我只是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是会传染的,当一个孩子被爱,他就会学会爱别人。这就是教育最美的循环。”
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曾孕育过灿烂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如今,在宋业成和他的"妈妈老师"们的浇灌下,一群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的孩子,正在这里茁壮成长。他们,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新彩陶",未来必将绘出属于自己的、无限精彩的图景。
马家窑学校的模式,为如何办好乡村教育、如何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温暖的样本。这份爱,正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更多希望的未来。教育的回响,最美的勋章,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而那个站在校门口的身影,和他的团队一起,将继续做那个为孩子们点灯、撑伞、鼓掌的人,直到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作者:田野 宋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