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不是一次简单的“下乡打卡”,而是一场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它要求干部褪去“机关气”,换上“泥土味”,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躬身力行。这场跋涉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足迹;没有捷径,只有扎根泥土的坚韧。作为驻村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提高驻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坚决扛起驻村帮扶的责任使命,发挥好驻村工作队指导、协调、督促、帮扶作用,在勤学实干中磨炼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提升能力素质,扛起政治责任,积极担当作为,努
新时代干部肩负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重任,也面临着诸多新时代裂变下的风险和挑战。古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干部要能担责、能扛事、能作为就必须主动破困局,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与行动桎梏所构建的“温室玻璃房”。
AI工具既能处理政务工作,也能辅助生成图文材料,甚至聊天、缓解压力。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让我们忽视了深入基层调研的“土办法”、分析问题的“笨功夫”。技术赋能不应成为疏离群众的数字屏障,智能升级更需警惕演变为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要善用AI提升服务效能,更要守住实干本色,把屏幕前的“指尖效率”转化为走访中的“脚步温度”。
“学”是筑牢根基的厚土,“查”是破局开路的利刃,“改”是固本培元的良方。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推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有机整体。只有将“学查改”贯穿始终,才能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踏浪前行,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5年,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举措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注入强劲动能,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文艺领域作风建设的系统性革新,更是重塑文艺生态、激发创作活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举措。
执“科技赋能”之笔,绘就“产业升级”奋进卷。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经济形态,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其党性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总书记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领导干部唯有以党性淬炼为终身课题,不断锤炼自我、提升能力,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扛起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党员干部要以“技术革新”为引擎、以“真抓实干”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多元服务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全国基层党建网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