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2025年,临洮县玉井镇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聚焦产业、生态、乡风三大核心领域破题发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生机与希望。
产业融合筑根基,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这个“关键”,玉井镇始终将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通过“强传统、育特色、提效能、促联结”四维发力,构建起多元融合的产业体。
在传统产业升级上,不断深化政企合作,以“订单+保底价收购”模式引导岚观坪村集体种植水果玉米200亩,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在白塔、杨家台等村连片打造高标准早熟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400亩,落实到户奖补资金,通过集中连片种植与标准化管理,马铃薯亩产较零散种植提升15%以上,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推进中药材品种改良计划,在白家沟、番寺坪等村种植良种柴胡、黄芪、党参等药材5000余亩,良种推广使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提升,产品溢价空间显著扩大,成为当地农户稳定增收的“黄金产业”。养殖业方面,推动牛饲养量达0.49万头、羊2.46万只,实现规模倍增,规模化养殖不仅降低了防疫成本与饲料损耗,还通过集中屠宰、统一销售,让畜禽产品每公斤售价提高1-2元,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推行“党组织牵头+村委会配合+农投公司运营+群众参与”模式,发展菊芋产业1000亩,与青海大学合作打造百亩良种菊芋繁育示范点,培育的良种亩产较普通品种提高200公斤以上。以岚观坪村为中心培育千亩树莓种植采摘基地,结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推出采摘体验项目,树莓产品通过现场采摘与线上预售,实现“零库存”销售,亩均收益突破1.3万元。打造白塔村露天蔬菜、店子村设施蔬菜2个示范区,杨家台村搭建钢架大棚达到156个,设施蔬菜比露天种植提前上市20天,错峰上市使蔬菜均价提高0.8元/斤,有效规避市场同质化竞争。发展特色庭院经济,通过“一户一策”培育庭院小菜园、小养殖场,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让“方寸庭院”成为农户“增收宝地”。
同时,依托孟家坪村村级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成立镇级专业农机服务队,购置农机具60台(套),涵盖耕种收全环节设备,目前已完成作业面积1460多亩,农机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每亩地为农户节省成本80-100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的“种地难”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转型。创新推行“镇农投公司+村集体+订单农业”模式,建成千亩菊芋产业片带,由农投公司统一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与产品销售,村集体协调土地流转,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农投公司吸纳用工234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2.5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产业兴、农户富、集体强”的良性循环。
生态建设展新颜,绘就宜居乡村“美画卷”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从“植绿、提质、转化”三方面入手,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在春季“绿满临洮”义务植树活动中,栽植云杉3万余株,绿化面积达300亩,镇林业站全程技术指导并落实“村到人”养护责任,确保“植绿”更“护绿”。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配齐保洁人员与设备,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极大提升了农民生活卫生水平。同步实施村庄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方便群众夜间出行。整治主干道沿线环境、打造“小微公园”,让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玉井镇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改善的生态环境与林地资源,规划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生态体验+农事研学+田园康养”旅游线路,推动“绿水青山”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文明乡风聚合力,注入基层治理“活动能”
锚定“党建强基、文化铸魂、群众自治”核心路径,玉井镇将文明乡风建设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以破陋习、聚合力、兴产业的扎实举措,让文明新风从“软实力”变为“硬支撑”,为乡村治理注入蓬勃活力,绘就和美宜居新图景。
党建领航破陋习,文明新规树新风。面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群众关切的“痛点”,坚持党建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先行”的治理链条,推动文明新规从“纸上”走进“生活”。镇党委牵头修订全镇19个村的村规民约,明确“彩礼不超5万元、宴席不超20桌、随礼不超200元”的刚性标准,同步组建由党员、村干部、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婚丧事宜,从源头遏制攀比浪费之风。为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创作《婚嫁新风歌》,以“彩礼少点情更浓,宴席简点福更重”的通俗歌词,通过线上平台广泛传播;169场次“文明新风讲堂”覆盖全镇,村民现身说法分享“减彩礼、简宴席”的实惠,累计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
群众自治聚合力,民生服务暖人心。坚持“群众的事交由群众办”,变“政府主导”为“群众主角”,搭建多元议事平台,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韩家寨子村“板凳议事会”围坐田间地头听民意,岚观坪村“意见箱”收集民生诉求,杨家台村“群众议事站”破解难题,通过“群众提、干部答、共同议”的机制,累计解决水利灌溉、道路维修等民生问题,村民满意度达100%。针对留守老人“办事难”,镇里组建12支“银发帮办团”,80余名低龄健康老人化身“贴心管家”,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代购药品、代缴社保等服务——番寺坪村78岁的张大爷每周都能收到帮办团成员上门测量血压、代买药品的关怀,白家沟村李奶奶在帮办团指导下学会手机缴医保,“熟人互助”的暖心模式,让治理更有温度。
文化赋能兴产业,文明之韵润家园。立足镇域生态与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文明”融合发展模式,让文明乡风从“精神引领”变为“发展动能”,实现“文明美”与“产业兴”双向赋能。以玉井峰民俗体验基地为核心,整合菊芋、树莓等特色种植资源,推出“露营烧烤+田间采摘+民俗体验”的农文旅业态,举办“人间烟火在玉峰”等特色活动。游客在采摘树莓、体验民俗的过程中,既能感受“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的乡村文明,也能带动农产品销售——今年以来,仅树莓采摘就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媳”评选与民俗文化活动,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剪纸、包粽子等活动,将文明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各场景。如今的玉井镇,不仅有“绿树成荫、庭院整洁”的生态之美,更有“邻里和睦、勤劳向善”的文明之韵,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家园图景逐步变为现实。
漫步今日玉井镇,水泥路通村入户,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笑脸灿烂幸福。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玉井镇以产业、生态、乡风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这方充满潜力的热土,将继续向着“田园小镇、乡土烟火、幸福玉井”的美好愿景稳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金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