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陈佩斯先生出品的电影《戏台》。
早晨醒来,还沉浸在其中,感慨不己。
在《戏台》这部寓意深长的电影里,我隐隐地能看到先生一路走来的人生痕迹。
我佩服先生身上留存的品质,他要求自己干净地活着,苦也罢难也罢,有一股清气灌输在骨髓里,让千千万万不分年龄的人内心里对他始终有一份尊重和牵挂。
他允许不干净的人存在,但不与之为伍。
他不认为生活里磨难让自己有多苦多疼,而是认为他只是分担了该分担的一份存在的疼痛。他原谅一切,珍惜一切,善良而有追求地活着,这倒让人们觉得人世间对他有一些亏欠。
所以,当《戏台》公映时,尽管点映安排在深夜或凌晨,但千千万万的人都去看了,以此去弥补了心灵里一份对好人的敬礼!
我承以在今天的社会里存在“人心不古,商味十足,价值分歧,三观不稳”的现象,但这绝不是社会的主流。
骨气和灵魂的高贵,永远是我们民族不会泯灭的崇尚。
我闭目暝想,脑海里留存的记忆碎片,我遇见许多人,桩桩件件,林林总总,有苦有甜有乐亦有酸,有猝不及防的背叛和伤害。
记之积之怨之,还是记恩忘怨?
堆积还是忘却,这也是一种修炼。
朋友说:我是一个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的人。
我只能回答:不经风雨难见人心,见了风雨没见人心?你也得忍之耐之,知我者,解我心忧,不知我者,夫复何求?
心灵不在于距离;在于相通。
感情不在于拥有;在于长久。
祝福不在于多少;在于真诚。
朋友不在于远近;在于永远。
牵挂不在于深浅;在于真心。
知己不在于相处;在于懂得。
人生不在于顺逆;在于追求。
梦想不在于伟大;在于坚持。
人啊,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我这代60后出生的人是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长大的一代人,读其老人家著作,已是我的习惯,因为读之思之,常有解心阔目之感。
老人家说“在党里为人也好,在社会为人也好,个人为人处事也好,都要以团结为重,要辨证的看人,两点论看人,变化性看人,一分为二是辩证法,两点论也是辩证法……”!
这让我懂了,为人是一种哲学,做人是一种境界。
读懂这门哲学,是需要耐心,也是需要宽容和忍让的,没有这些,将会干扰你的身上的清风清气。
总让别人内心有一种对你的亏欠。
这才是干净人身上折射出的气韵。
陈佩斯先生身上就有这样的气韵。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我尊重先生的源头。
先生之所以有《戏台》,是痛苦和磨难堆积之上还保持着灵魂的洁净之作。
我看过吴清源的回忆录,他说:他有过许多痛苦的时刻,每逢此时,他就拿白居易的诗激励自己:“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当年,川端康成问他:“你没有斗志的时候怎么办”?他回答说,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人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苦难,很多人恰恰把事情搞反了。
咽常人难咽之苦。
谅一切难谅之人。
脏可闻而不染,渡沧桑不萎靡不振,受伤害而以德报怨。
至古贤士曾如此,我辈应为继承人。
我就这样遐想着,抬眼望去,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悄悄地洒向室内,我向窗走去,伸伸懒腰,长嘘一口气,暗自庆幸: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还活着,我还能做事,这就是幸福。(于海洋)
主人公简介: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产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并成功的出色完成沈阳市政府召商引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