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长河静无声》是作家康锦达创作的一部以民营企业家于海洋为主角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本书通过对企业家于海洋两次“临危受命”救活国有企业、帮助数百名职工解决生计问题,以及在人生低谷中依然坚守初心的动人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具有多重深刻的社会意义。
重塑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形象
在公众的刻板印象中,民营企业家常被简单地贴上“逐利者”的标签,而《雪落长河静无声》则有力地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作品中的于海洋是一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家”,而是一个始终心怀家国、扎根大地的‘普通人’。他两次“临危受命”,以“救火者”的专业能力和辛勤付出,救活两家国有企业,解决了几百名职工的生计问题,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点赞。这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急公好义和火热心肠,重新定义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角色与价值追求。
于海洋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那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先进代表。正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在本书出版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于海洋是一位“兼具文化底蕴与实干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其成长历程深刻体现了东北大地的人文底蕴与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形象的塑造,对于改善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认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弘扬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
《雪落长河静无声》通篇贯穿着对担当精神的礼赞与弘扬。作品中的于海洋不仅在事业顺利时展现企业家的智慧与能力,更在“面对重大变故和挫折,身处人生低谷时,依然心怀希望,始终不忘企业家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的使命和担当”。即使在蒙冤遭禁的艰难时刻,他仍然坚守“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的初心,这种坚韧与热忱,不仅属于个体,更映照出中国民营经济的深层价值——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社会温情、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
书中记录的于海洋“不求回报地帮助了200多人”的善举,以及他坚持“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处事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作品中那些“很真实、很温暖,充满时代印记,充满家国情怀,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和细节,让担当奉献这一抽象价值变得可感可触,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敬意。
彰显时代变革中的个体力量
《雪落长河静无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更是对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真实记录。作者康锦达在创作过程中,以“扎实的脚力、脑力、笔力深入生活,通过真实可考的细节”,塑造了于海洋这位“具有个人特色的民营企业家形象”。这种基于事实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作品中于海洋的故事,事实上是千千万万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奋楫前行的中国企业家的缩影。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但却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并推动着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梁鸿鹰特别肯定了作品的这一特点,赞扬其真实性与人民性。正是这种对真实的坚守,使《雪落长河静无声》成为记录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珍贵文本。
传递逆境中坚守底线的人生智慧
《雪落长河静无声》不仅关注主人公的事业成就,更深入挖掘了其在逆境中的精神坚守。书中通过于海洋蒙冤遭禁到重获自由的曲折经历,生动展现了一个企业家在遭遇不公时依然坚守信仰、不改初心的精神品格。这种坚守,与“外卖诗人”王计兵提出的“不断地抬高做人的底线”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海洋的故事恰恰诠释了什么是不可犯的、会形成“巨大漩涡”的错误,什么是做人必须坚守的底线。
作品中描绘的于海洋在人生低谷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韧性与处世智慧。作品中充满了打动人心的事实力量、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这三种力量共同构筑了作品的精神高度,也为读者提供了面对困境时的精神资源。
构建商业伦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范式
《雪落长河静无声》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种商业伦理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范式。于海洋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其行为准则既包含了商业活动中的专业与效率,也融入了人文关怀中的温情与担当。书中记载的他“让干活的工人住好吃好”、“董文富换上了进口的‘膝关节’”等细节,看似是企业管理中的小事,却深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此外,作品中强调的“民营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等观念,都是对中国特色的商业文明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丰富商业实践的内涵,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伦理体系提供了现实参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雪落长河静无声》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嘹亮赞歌。作品通过于海洋这一典型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信条具象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鉴的生活实践与人生选择。
首先,于海洋的创业实践深刻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他两次临危受命,救活国有企业,解决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生存问题,更是数百个家庭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这直接贡献于“富强”与“和谐”的目标。他所展现出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将个人成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是“爱国”情怀最质朴也最深刻的表达。
其次,于海洋的职业操守与人格魅力精准契合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在他身上,“敬业”体现为救活企业时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和呕心沥血的辛勤付出;“诚信”与“友善”则贯穿于他“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处事原则和不求回报帮助200多人的善行义举之中。
《雪落长河静无声》以其真实的故事和饱满的情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份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学注脚。它让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蕴藏在平凡人物不平凡经历中的精神内核,极大地增强了其感染力与说服力。
《雪落长河静无声》通过对一位民营企业家长达数十年人生历程的追踪,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时代变革中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图谱。正如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徐光荣所言,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赓续红色精神、独具担当风范的民营企业家形象,其创作历程本身也体现了作者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的深厚责任感”。
在当下社会转型期,《雪落长河静无声》所提供的不仅是一个生动的阅读文本,更是一种价值的引领与精神的滋养。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商海搏击还是在人生旅途中,都需要保持“雪落长河静无声”般的沉稳与积淀,都需要坚守那些基本的价值底线与精神高度。从重塑企业家形象到弘扬担当精神,再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这部作品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深刻地参与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正是其最为深远的社会意义所在。(陈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