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从4月2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以“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为主题的甘肃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将于4月28日在张掖市举办。甘肃是多民族地区,也是民族工作重点省份,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甘肃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做好社会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讲:
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甘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主线要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员覆盖,在政策保障、分类实施、示范引领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具体讲:
一是干部教育有力有效。始终把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和全省干部网络培训必学内容。组建由全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学者和统战民族领域干部等80多人组成的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师资库,并针对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窗口单位和宗教领域等6类对象制作专题课件。持续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开展宣讲1965场次,共计32.6万人次参加。举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甘肃日报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广泛宣传先进模范典型事迹。举办“统战大讲堂·甘肃各民族‘三交’史主题系列讲座”,讲述甘肃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特殊贡献。
二是国民教育有形有感。国民教育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好一堂“石榴籽”思政课、开好一次主题班会等“十个一”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实现省内50所高校课程全覆盖。在全省教育系统部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研究工作,立项课题451项。成功举办“石榴杯”校园经典诵读暨推普比赛活动,组织全省21个民族自治地方所有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含幼儿教师)共11万人参与比赛活动,共有80余万人(次)观看决赛网络直播。编撰出版《民族团结好故事》连环画,分送至全省所有小学和民族地区初中。持续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32项,先后组织2075名青少年赴省内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三是社会宣传有声有色。坚持连续21年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全省各地各级同步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系列宣传活动,仅在去年,各类媒体推出相关图文、视频、微动漫、H5等产品近10万条(篇),阅读量达1.2亿次。我们持续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行动,开设《同心筑梦》《石榴花开》等专题专栏。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网红”孵化工程,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大赛,征集参赛作品4000余件。线上线下培训全省导游从业人员3.2万余人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全覆盖。审定导游词、解说词近500万字,实现全省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讲解词、导游词修订完善及展陈提升工作督促检查全覆盖。我们还针对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民族团结+普通话”能力培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
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孕育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张掖作为本次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的举办地,意义重大,近年来积累了很多典型经验做法。张掖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实际,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员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一是思想引领同向培元,全覆盖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张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和中小学思政课,年均开展专题宣讲培训500场次以上。打造主题街区、场馆110个,推出“红色课堂+实景体验”等模式,年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超30万人次。设计推出张掖市铸牢宣传教育形象标识和吉祥物,编印《石榴籽·一家亲·好故事》等民族团结系列书刊3万多册,开设“最美石榴籽”专栏,策划举办“道中华诗词之美”、微视频展播等主题活动近千场次,形成“彩虹张掖·籽籽同心”宣传教育品牌。
二是文化浸润同心铸魂,多维度挖掘宣传教育内涵。依托张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河西走廊张掖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交”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研究,讲好万国博览会、临松薤谷儒学传承等历史故事。编排《回道张掖》《甘州乐舞》《裕固族儿女心向党》等展示历史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市场潜力的精品剧目,让各民族在文化互鉴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建成67家非遗传习所和工坊,开发民俗文化、民族服饰等200多种旅游商品,开展“木塑画”“麦秆画”等非遗文化展示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激发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活力。
三是实践赋能同行聚力,多路径深化宣传教育效果。实施“彩虹张掖·红石榴”就业、创业和家园建设行动,培育6个省级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内蒙古、临夏等省市开展跨区域研学交流活动,开发特色研学课程50多门,打造“奔跑吧·少年”“石榴花开向未来”等交流品牌,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全市57处A级以上景区景点和21个文博场馆将“铸牢”内容融入导游讲解和展陈内容,打造主题景区8个,策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乡村游”“红色游”“非遗游”等精品线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